张俭亡命时,投止靡不容。
或捐城委爵,或破族殒躬。
一人祸万家,见讥冶家佣。
孽诚自己作,保纳能无功。
鲁国有孔母,实生褒与融。
一门争赴死,岂非烈士风。
融实知其情,融实匿其踪。
阿母实未闻,阿兄实未逢。
融死且不恨,慷慨披心胸。
世态如浮云,突兀多奇峰。
白衣幻苍狗,轻薄粉难穷。
富贵蚁附膻,贫贱鸟在笼。
矧彼罹患难,历乱飘孤蓬。
谁肯相救援,投身汤火中。
融也卓荦姿,一见怜老翁。
严气与正性,遂为海内宗。
视操鬼蜮如,诛操狐兔同。
当其年十六,早露头角雄。
何怪苏眉山,惊叹人中龙。
我们来理解这首诗的大致含义和背景。这首诗通过描述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表达了对忠诚、勇敢、智慧等品质的赞赏和钦佩。
接下来我们将逐句解读诗句:
- “张俭亡命时,投止靡不容。”
- “张俭”是东汉时期的一位官员,因得罪权贵而被迫逃离京城。
- “靡不容”意指张俭无处可去,只能四处逃亡。
- “或捐城委爵,或破族殒躬。”
- 描述了当时一些人为了保命,不惜放弃自己的地位和权力。
- “殒躬”意味着牺牲自己的生命。
- “一人祸万家,见讥冶家佣。”
- “一人祸万家”指的是一个人的行为给无数家庭带来了灾难。
- “见讥冶家佣”意指受到人们非议。
- “孽诚自己作,保纳能无功。”
- 这里提到了“孽”,通常指罪责或恶行。
- “自作孽不可活”是古代的一种说法,意在告诫人们不要自作自受。
- “保纳能无功”则表示即使尽力挽救也无法消除罪过。
- “鲁国有孔母,实生褒与融。”
- “鲁国”是指春秋时期鲁国的国君鲁庄公。
- “孔母”是鲁庄公的母亲,她生下了两个儿子,一个是褒姒(后来的周幽王妃子),另一个是褒扬。
- “一门争赴死,岂非烈士风。”
- “一门争赴死”指的是一家人共同面对危险。
- “烈士风”是对那些勇敢无畏,为正义而战的人的赞誉。
- “融实知其情,融实匿其踪。”
- “融”指的是褒扬,这里可能是一个误写。
- “知其情”表示了解情况。
- “匿其踪”意为隐藏自己的踪迹。
- “阿母实未闻,阿兄实未逢。”
- “阿母”指的是褒扬的母亲。
- “阿兄”指的是褒扬的父亲。
- “未闻”表示没有听说过。
- “未逢”意为没有相遇。
- “融死且不恨,慷慨披心胸。”
- “融”指的是褒扬,他死后仍然胸怀坦荡。
- “慷慨披心胸”意为豪爽地敞开胸怀。
- “世态如浮云,突兀多奇峰。”
- 这里用“浮云”比喻世事变幻无常。
- “突兀多奇峰”意指山峰众多,形态各异。
- “白衣幻苍狗,轻薄粉难穷。”
- “白衣”在这里可能指的是穿着白色衣服的人。
- “苍狗”指的是灰色的犬类动物。
- “轻薄粉难穷”意指世间繁华难以捉摸。
- “富贵蚁附膻,贫贱鸟在笼。”
- “富贵”意指有钱有势。
- “蚁附膻”形容许多人像蚂蚁一样蜂拥而至。
- “贫贱鸟在笼”意指贫困卑微的人如同鸟儿被关在笼子里。
- “矧彼罹患难,历乱飘孤蓬。”
- “矧”是“况且”的意思。
- “罹难”意指遭遇灾难。
- “历乱飘孤蓬”意为在混乱中漂泊不定。
- “谁肯相救援,投身汤火中。”
- “汤火”意指沸水和火焰。
- “相救援”意为相互救助。
- 这里表达了诗人对那些愿意帮助他人的人的支持和鼓励。
- “融也卓荦姿,一见怜老翁。”
- “卓荦姿”意指卓越出众的才华和气质。
- “怜老翁”意指怜悯年迈的老人。
- 这里再次强调了褒扬的品质和价值。
- “严气与正性,遂为海内宗。”
- “严气”意指威严的气质。
- “正性”意指正直的性格。
- “海内宗”意指在海内外都有声望。
- “视操鬼蜮如,诛操狐兔同。”
- “鬼蜮”意指阴险狡诈之徒。
- “诛操狐兔同”意指对待邪恶的人要一视同仁。
- 这里表达了对公正无私的赞美。
- “当其年十六,早露头角雄。”
- “当其年十六”意指在他十六岁那年。
- “早露头角雄”意指早早展现才华。
- 这里描述了褒扬年轻时就显露出非凡的才能。
- “何怪苏眉山,惊叹人中龙。”
- “苏眉山”可能是指地名或山脉,但在这里没有具体解释。
- “人中龙”意指人中的佼佼者。
- 这里再次强调了褒扬的杰出品质和影响力。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绘和评价,展现了对忠诚、勇敢、智慧等品质的赞赏和钦佩。同时,诗中的典故和成语也增加了诗歌的文学性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