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前修竹洗来清,且理琴书托此生。
凉到半庭分夏去,梦将一字许秋成。
凌虚久接梧桐影,孤坐新惊砧杵声。
我意正悲时节易,更教重论月中情。

【注释】

《立秋日梦分得成字》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七绝。诗前半写梦中之景,后半则抒发了诗人对人生和时光易逝的感慨。“窗前修竹洗来清”,窗前那两株挺拔高洁、修长的竹子,仿佛经过一夜风雨的洗礼,显得更加青翠欲滴,晶莹剔透。诗人在窗前独酌,举杯消愁,借酒浇愁,却不知这酒早已被风吹去一半,只剩下一杯残酿。“且理琴书托此生”,诗人此时的心情如同这窗外的修竹,既清新又宁静,于是拿出琴书,寄托自己的生命。“凉到半庭分夏去,梦将一字许秋成。”诗人在半庭院中感受到了一种清凉的秋风,仿佛要将夏日的炎热带走,而梦境中的一字却预示着秋天的到来。“凌虚久接梧桐影,孤坐新惊砧杵声。”诗人独自坐在高堂之上,仰望着天空,只见那高耸入云的梧桐树的影子映入眼帘,而远处传来的砧杵声则让诗人感到有些不安。“我意正悲时节易,更教重论月中情。”诗人此刻的心情十分悲凉,感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却又不得不再次谈论起月亮里的嫦娥。

【赏析】
这首诗是李白在立秋日所作。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代表着秋天的开始。而李白作为一位热爱自然的诗人,对四季的变迁有着深刻的感悟。在这首诗中,他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人生易逝的无奈。

诗人通过描绘窗外的修竹,为读者勾勒出了一个宁静、清新的画面。然后,他以酒比喻时间,表示自己对时间的珍惜和感慨。接着,诗人通过梦境中的一字,暗示了秋天的到来。最后,诗人以砧杵声为结尾,表达了自己内心的不安和对未来的忧虑。

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慨。它不仅反映了李白的个人生活和情感世界,也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艺术享受和思考空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