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晓过兰溪,莺声历乱啼。
目穷于越外,梦断豫章西。
雾重天疑尽,烟衔树渐齐。
王孙归未得,芳草又凄凄。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其思想情感及手法。本题要求对“舟次兰溪”一诗逐句释义,并分析其思想情感及艺术特色。首先要读懂全诗,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然后根据注释疏通诗意,最后分析概括诗歌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
这首诗是诗人在兰溪停留时所作。首联写自己早晨过兰溪,听到莺声啼乱。颔联说自己看到越州以外的景物,梦到豫章郡的西面。颈联写天似乎要被云雾遮尽,树影渐与天际相接。尾联说自己王孙还未回到家乡,芳草又变得凄清了。这是一首纪行抒情诗,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因思乡而忧伤的心情。
首联“傍晓过兰溪,莺声历乱啼”交代了出行的时间和环境。“傍晓”,指临近黎明时分。“过兰溪”,说明诗人是在兰溪停留。“傍晓”点明时间,为下文抒情作铺垫。“莺声历乱啼”,写春日清晨,诗人耳边传来阵阵悦耳的莺歌。莺声啼乱,表明诗人心情之愉悦。
颔联“目穷于越外,梦断豫章西”,抒发了诗人的乡愁。“越”,泛指南方。这两句意思是:我目光远望到了越州以外的地方;我梦见自己在豫章郡西边(即江西南昌)醒来。诗人用“穷”“断”二字表现自己思绪飘忽不定、心绪烦乱之状,同时也表达了他乡客居的孤独感和思亲之情。
颈联“雾重天疑尽,烟衔树渐齐”。上句是说浓雾弥漫,天空仿佛就要消散了;下句写树的影子越来越长,几乎与天际相接了。这两句描写了一幅朦胧而美丽的江南水乡图。“雾重”与“天疑尽”相对照,既渲染了雾气弥漫的景象,也烘托出作者归家无望的惆怅。
尾联“王孙归未得,芳草又凄凄”表达了作者归途未果的惆怅之情。“王孙”,代指游子。“归未得”,即未能返回家乡,流露出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无奈。最后一句“王孙归未得,芳草又凄凄”,将王孙归乡不得的惆怅与眼前芳草萋萋的自然景象融为一体,更增添了无限的哀愁。
【答案】
示例一:“舟次兰溪”描绘了一个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水乡景色。首联写自己早晨过兰溪,听到莺声啼乱。颔联说自己看到越州以上的景物,梦到豫章郡的西面。颈联写天似乎要被云雾遮尽,树影渐与天际相接。尾联说自己王孙还未回到家乡,芳草又变得凄清了。
示例二:(1)“傍晓过兰溪,莺声历乱啼”——清晨,诗人在兰溪边听到鸟儿清脆悦耳的声音。
(2)“目穷于越外,梦断豫章西”——诗人的目光远远望去,直到越过越州;而梦魂却飞到了豫章郡的西边。
(3)“雾重天疑尽,烟衔树渐齐”——随着大雾的散去,天空似乎要消散了;树影渐渐与天际相接了。
(4)“王孙归未得,芳草又凄凄”——王孙还没有回来,眼前的芳草又变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