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子岩边新卜居,六年烽火断音书。
相逢应讶形容老,失路真惭义气疏。
战伐何方寻乐土,饥荒吾里渐丘墟。
岘山若遇洋开府,忆否漳南旧隐庐。
【诗句】
裴子岩边新卜居,六年烽火断音书。
相逢应讶形容老,失路真惭义气疏。
战伐何方寻乐土,饥荒吾里渐丘墟。
岘山若遇洋开府,忆否漳南旧隐庐。
【译文】
裴子岩边新卜居,六年烽火断音书。
重逢时惊讶发现彼此容颜已变,失道时真感到友情疏远了。
征战何处寻找乐土,饥荒中家乡渐成废墟。
如果再遇到张九龄那样的开明宰相,是否还记得曾经漳南隐居的旧宅。
【赏析】
此诗是诗人在战火纷飞、音讯全无的六年里写给老朋友张天池的信。诗人描述了自己与张天池分别后的变化和对友人的思念,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
首句“裴子岩边新卜居”,诗人用“岩边”来表达自己的居住地,同时“裴子”也是对自己的一种称呼,显示出诗人对自己身份的一种认同。接着,“六年烽火断音书”,描绘了战乱频繁、通信中断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生活的怀念。
颔联“相逢应讶形容老,失路真惭义气疏”,诗人用“相逢”和“失路”两个词表现了与朋友再次相见时的感慨。“应讶形容老”暗示了时间流逝带来的变化,而“真惭义气疏”则表达了诗人因为失意和困境而感到惭愧,对朋友之间的义气产生了怀疑。
颈联“战伐何方寻乐土,饥荒吾里渐丘墟”,反映了战争带来的破坏和饥荒的影响。诗人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追求以及对家乡被破坏的无奈。
尾联“岘山若遇洋开府,忆否漳南旧隐庐”,以“岘山”和“漳南”为地点,暗示了诗人在战乱中的流亡生活。诗人想象如果能遇到张九龄这样的开明宰相,是否还像以前一样可以在那里隐居生活。这里的“洋开府”可能是指张九龄的名号,也体现了诗人对昔日朋友的怀念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描写战乱、通讯断绝、朋友重逢等情境,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未来生活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