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过流光实可怜,半生狼藉旧山川。
灞桥风雨留残迹,瓜步云烟忆渡船。
庾信声名《枯树赋》,贾生经济《治安篇》。
此情已作今宵梦,细数更筹待隔年。
【注释】
甲戌:即公元1844年。除夕: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旧俗为送旧迎新之节。
过流光:指日月运行,时光消逝。实怜:实在令人怜惜。
灞桥:古地名,在今陕西长安县西,灞水渡口。留残迹:留下痕迹。
瓜步:山名,在今江苏省丹徒区南郊。云烟:形容江上烟雾缭绕。
庾信《枯树赋》:庾信的一篇赋文。贾生《治安篇》:贾谊的一篇奏章。
作梦:做梦的意思。
更筹:古代计时用具,一夜分为五更或六更,每更约两小时,合为十二时辰,故称“更筹”。隔年:过了一年。
【赏析】
这首诗写于清光绪元年(1875)除夕之夜,诗中抒发了诗人对人生无常、光阴易逝的感慨和对故乡风物的眷恋之情。全诗构思精巧、结构严谨,以景起兴,以景结情,情景交融,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首联“间过流光实可怜,半生狼藉旧山川”,开篇便以“可怜”二字将时光流逝的无奈感与岁月沧桑的悲怆意蕴尽数点明,表达了诗人对逝去光阴的深深惋惜;同时,也暗含着诗人对家乡自然风光的眷恋之情。
颔联“灞桥风雨留残迹,瓜步云烟忆渡船”,则以灞桥、瓜步两座著名桥梁作为切入点,借古讽今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深情怀念。灞桥和瓜步,都是历史上著名的名胜古迹,分别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和江苏省丹徒区境内。而诗人之所以特别提及这两座桥梁,是因为它们正是自己曾经游历过的地点,如今虽然物是人非,但那些曾经留下的美好回忆仍历历在目、难以忘怀。
颈联“庾信声名《枯树赋》,贾生经济《治安篇》”,进一步通过对比两位历史名人的事迹来抒发诗人自身的感慨。庾信是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曾因政治斗争失败而被贬谪到南方,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贾谊则是西汉初期的一位政治家、文学家,他曾经上书文帝,力陈治国安民之道,但由于直言进谏而遭到排挤,最终不幸英年早逝。两人的命运都充满了坎坷波折,但他们都在各自的领域内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赢得了后世的敬仰与传颂。然而,他们的结局却都让人唏嘘不已,不禁让人感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种生死观引发了诗人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
尾联“此情已作今宵梦,细数更筹待隔年”,则是诗人对未来岁月的展望与期盼。诗人已经意识到生命的短暂与无常,因此他决定将这份情感寄托在梦中,让美好的回忆永驻心间。而当夜深人静之时,他又会静静地数着时钟,期待着新的一年的到来,希望自己能够继续追寻自己的理想与追求。这种积极向上、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令人敬佩。
整首诗语言简练、含蓄蕴藉,既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艺术功底,又展示了其独特的审美情趣与人生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