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乡渐绿,趁早莺春原,一访黄冠。荒冢农归,断碑牛卧,贫来出世都难。四围范宽。引乱山青到窗前。似当年、二月嵩阳,雪晴三十六峰寒。
墙角一株何树,认霜馀破叶,蜕抱枯蝉。香国移春,丹房分种,花名记入鱼笺。待栽石船。筑镜漏新号思娟。到秋深、艳锦围城,道人来醉看。
【注释】
①霜花腴:词牌名,此为《梦窗词》中的“霜花腴”调。道院:佛寺。分木芙蓉种:在道院种植木芙蓉。
②四乡渐绿,趁早莺春原,一访黄冠:四乡的景色逐渐绿了,我趁着春天的到来,去访问那位道士。黄冠:指道士。
③荒冢农归:荒废的坟墓上,农民回来了。
④断碑牛卧,贫来出世都难:断碑旁边,牛卧在那里,贫穷的人出来做官都难以胜任。
⑤四围范宽:范宽是北宋画家,擅画山水,此处指庭院四周的山。
⑥雪晴三十六峰寒:雪后晴朗的天气下,三十六峰显得更加寒冷。
⑦墙角一株何树,认霜馀破叶,蜕抱枯蝉:墙角有一棵树,树叶已经枯萎,仿佛在蜕壳抱着一只枯蝉。
⑧香国移春,丹房分种:将春天的气息转移到香国里,用丹房来种植花卉。
⑨待栽石船:等待着栽种石船。
⑩筑镜漏新号思娟:筑起一面镜子,漏出的水珠滴落在水面上。
⑪艳锦围城,道人来醉看:艳丽的锦缎围着城墙,道士们喝醉了来观赏。
【赏析】
《霜花腴·赋道院木芙蓉》是宋代诗人陈允平创作的一首词,作于淳熙五年(1178)春末夏初,时作者正在道院居住并从事创作活动。全词以道院为背景,描写了道院周围自然景物之美和木芙蓉之奇。词中对道院周围的山水、树木等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同时通过对木芙蓉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独特感悟和追求。
首句“霜花腴向道院分木芙蓉种”,即道院的木芙蓉之种也。言木芙蓉已到道院,且由“道人”亲自分种。“向道院”三字点明道院,“分木芙蓉种”则表明道人对木芙蓉的喜爱。
接下来的句子描述了道院周围的自然美景,以及作者对这些美景的感受。“趁早莺春原,一访黄冠”。早莺啼鸣,春天来临,作者便去拜访那位道士。“荒冢农归,断碑牛卧,贫来出世都难。”荒废的坟墓上,农民回来耕种;断碑旁,牛卧着休息;贫穷的人出来做官都难以胜任。这些诗句描绘了道院周围的乡村景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于农民和农民生活的关注与同情。
接下来的几句进一步描绘道院周围的山水之美。“四围范宽,引乱山青到窗前。”范宽是北宋时期著名的画家,擅长山水画。这里用范宽的山水画来比喻道院周围的山水之美。“似当年、二月嵩阳,雪晴三十六峰寒。”这里又回到了作者自己的回忆,回忆起过去在嵩阳欣赏雪景的情景。而此时的道院,也有同样的美景。“雪晴三十六峰寒”,展现了一幅雪山皑皑、云雾缭绕的壮丽画面。这里的三十六峰指的是嵩阳山上的三十六个山峰,它们在雪后的阳光下显得更加清冷、壮观。这一句通过对比昔日与今日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感慨与赞美之情。
接下来的句子转向对道院内部环境的描述。“墙角一株何树,认霜馀破叶,蜕抱枯蝉。”墙角有一棵树,树叶已经枯萎,仿佛在蜕壳抱着一只枯蝉。这里通过描绘一棵枯树的形象,寓意着生命的衰老与消逝。而“蜕”字的使用,也暗示了作者对于生命无常的感慨。这句诗通过对树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于生命短暂、易逝的深刻认识和感慨。
最后几句则是对道院内景的进一步描绘。“香国移春,丹房分种,花名记入鱼笺。”这里以香国和丹房为喻,形容道院内的花草香气袭人,令人心旷神怡。同时,作者还将这些花草的花名记录在鱼笺上,以此表达他对道院内美景的喜爱和留恋之情。这句诗通过对道院内景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于道院内美景的热爱和向往。
整首词通过对道院内外景观的细腻描写,展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对自然之美的追求。同时,通过对于树木、花草等自然元素的形象化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于生命、自然以及道院内美景的深刻感悟和情感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