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几度听鸣笳,极目烟尘日易斜。
巢月有枝凄蜀魄,乘风无计觅仙槎。
一时秋兴谁悲杜,万劫冬青尚作花。
莫怨西山薇蕨少,桃源深处有桑麻。
【注释】
江城:泛指京城。几度:屡次。鸣笳:指战地吹响的军号。极目:远望。烟尘:指战争的硝烟。蜀魄:指蜀国的孤魂,这里代指蜀国亡国后的人。乘风:指乘船。仙人槎:指神话传说中的木筏,传说为西王母所乘。杜:杜甫,唐代著名诗人。万劫:指漫长的时间。冬青:一种常绿小乔木,又名冬青树。桑麻:指田野上种植的桑树和麻类植物,这里借指田园。
【译文】
京城多次听到战地的军号声,极目望去烟雾弥漫的战争烽烟日渐斜倾。
月色如钩映照下蜀国的鬼魂,乘风飘泊却无法寻找那神话传说中的仙筏。
一时兴起悲叹杜甫的遭遇,万世长存的冬青依然在春天绽放花蕾。
不要怪西山薇蕨生长稀少,桃源深处仍然有桑蚕麻养。
【赏析】
此诗写诗人在读刘廷琛先生覆礼制馆书题后的感慨。刘廷琛是明末清初的诗人,字子高,号东樵,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这首诗作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当时刘廷琛因触怒权贵而被革去官职,流放到边远的小地方。作者对此十分不平,于是写下这首七律来表达自己对时局的不满和对刘廷琛的同情。
起联两句,从“极目”二字着笔。这是指远眺所见,即由江城而遥望到天边的烟尘,又进而想到烽火连天,日落易斜,暗示了国家危难的局面和自己身陷囹圄的命运。“极目”,不仅点出“江城”这个地点,而且通过这一动作,将一个身处牢狱中的囚徒的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了。
颔联两句,进一步描绘诗人内心的悲慨。诗人把视线从天边收回,落在眼前的景物上,以“巢月”暗喻“鸣笳”。他看到蜀国的孤魂,在寒风中飘泊无依,不禁感叹:“乘风无计觅仙槎”,意思是说,我乘着顺风,却找不到一条通向仙界的路径。这里的“乘风”指的是作者被贬谪外放的情景;“仙槎”则是指传说中西王母的云板。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的忧虑以及自己的身世之悲。
颈联两句,由眼前景物联想到历史人物和典故。诗人首先提到了杜甫,他在《秋兴八首》中曾经写道:“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这里的“丛菊”指的是菊花,代表着秋天,也是杜甫晚年生活的环境;而“孤舟一系”则是指杜甫在成都草堂时的孤独处境。诗人借用杜甫的典故,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前途的担忧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尾联两句,诗人进一步抒发了自己的情怀。他想到了冬天的梅花仍然能够盛开,而桃花却已经凋零,这似乎是一种讽刺。但是,诗人并没有因此而感到满足,而是继续写道:“莫怨西山薇蕨少,桃源深处有桑麻。”意思是说,不要因为西山薇蕨数量不多就抱怨,而在桃园深处仍然有桑蚕麻养。这里的“桃源”指的是陶渊明笔下的理想境界,而“桑麻”则是农家常用的作物。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生活状况的关心,以及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描绘景、抒怀古、言人事等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前途的担忧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感慨。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农民生活状况的关怀以及对理想社会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