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天在我东,胡为伏暗室?
容忍久不决,奇境真自失。
庸流那辨此,此秘待余发。
君看五尺地,概若收溟渤。
闲来一据案,意气与天逸。
滔天自横流,而我方抱膝。
窗闲独偃蹇,万象绕诗笔。
竖儒奋清狂,作事众尤憟。
前身疑幼安,遁世送日月。

【注释】

决壁:墙壁。施窗,安装门窗。豁然:开朗的样子。无闷:没有烦恼。海天:指大海和天空,也指胸怀开阔,心胸坦荡。胡为:为何。伏暗室:在黑暗的屋子里。容忍久不决:长时间忍受不了心中的愤懑。奇境真自失:奇妙的境界反而使自己失去了常态。庸流:平庸的人,一般见识的读书人。辨:分辨。此:此处的“海天”指心境。秘:隐秘。余:我。发:发现,领悟。君看:你看。五尺地:一丈见方的一块地面。概:大致。收:包容、容纳。溟渤:大海。滔天自横流:像大海一样汹涌澎湃,奔流直下。抱膝:抱着双腿,形容愁闷的样子。窗闲独偃蹇:独自坐在窗口,悠然自得。万象:指天地万物。诗笔:写诗的才能、技巧。竖儒:指那些学究式的人物。奋清狂:奋发有为,清高放浪。众尤憟:大家感到惊讶。前身疑幼安:怀疑自己与苏轼很像。幼安,即苏轼(苏东坡),字子瞻,号东坡居士。遁世送日月:逃避现实,追求自由。

【赏析】

本词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一首咏物词。上阕写诗人登高远眺,以开阔的视野来消除胸中的郁闷;下阕则通过写自己独坐幽室的情趣来表现作者豪迈的性格。全词借景抒情,借物喻理,表达了作者旷达的情怀。

这首词是苏轼于元丰七年(1084年)八月十七日登黄州定慧院东塔作的一首咏物词。此时他刚被贬谪到黄州,心情郁郁寡欢。登上黄州东塔,放眼四顾,只见茫茫江水滚滚而来,不禁感慨万千。于是他写下了这首词,以抒发自己的胸臆。

首句“决壁施窗豁然见海”,写登上黄州东塔后,从窗户中看到无边无际的大海,心胸顿觉豁然开朗。“题之曰无闷”表明这是一篇抒发内心情感的文章。“海天在我东,胡为伏暗室?”这两句是对上句的回应,意思是说:海阔天空在我的眼前,为何还隐藏在这黑暗的小屋里呢?“胡为”,何苦如此?“伏暗室”,犹言“居处幽隐”。

“容忍久不决,奇境真自失。”这两句的意思是说:经过长时间的压抑和忍耐,心中的愤懑却始终不能得到解脱,这种奇异的境界使我失去了常态。“奇境”,指心中所想的奇特境界。“真自失”,指真正失去了自我。“庸流”以下几句,写自己对这种境遇的态度。“庸流”,平庸之人,见识浅陋的人。“辨”,分辨。“此秘”,指心中的这种奇境。“待余发”意为有待我来发现、领悟。“余”,我。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平庸之人哪里能分辨得出我心中的这种奇妙境界?它的秘密等待着我来发现、领悟。这几句表明了诗人对自己遭遇的不满和对现实的愤激情绪。

“君看五尺地,概若收溟渤。”这两句的意思是说:你看那小小的一亩地,竟然包容着汪洋大海!比喻虽小,其意却广大无边。这两句表明了诗人虽然身处逆境,但他胸怀大志,心向大海,壮志凌云。

下阕开头两句是写自己独坐幽室的情趣:“闲来一据案,意气与天逸。”“闲来”,闲暇之时。“据案”,盘腿而坐。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悠闲无事时我就盘腿坐下,精神焕发,意气风发,好像与天共享乐趣一样。“滔天自横流”,意思是说:那浩瀚的江河如巨浪翻滚,奔腾而去。“而我方抱膝”,意思是说我正好抱着双膝而坐,任凭那滔天的波浪冲刷过来。这两句表明了诗人豪迈的个性,以及面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结尾两句写诗人独坐幽室时的惬意情态:“窗闲独偃蹇,万象绕诗笔。”意思是说:独自坐在窗边,悠然自得地躺下来,周围景物围绕在我的笔下。这两句描绘出一幅静谧安详的画面,表现出诗人的超然物外和潇洒自如的风度。

整首词通过描写自己登高远眺时所见的景象和所感的心情,表达了诗人豪迈的性格和旷达的胸襟。全词语言流畅自然,意境深远开阔。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