凄迷莫辨路西东,古木萧萧度塞鸿。
入世何人不易节,出山几辈免飘蓬!
满阶月冷苔无迹,一夜霜高泪欲红。
终是托根未牢固,敢将摇落怨秋风?
【注释】
凄迷莫辨路西东——凄迷:凄凉、模糊。莫辨:分辨不清。西东:方位词,指东西方向。
古木萧萧度塞鸿——古木:枯死的树木。塞鸿:边塞上的大雁。
入世何人不易节——入世:出仕做官。易节:改变节操。
出山几辈免飘蓬——出山:离开朝廷。几辈:几代。飘蓬:随风飘荡的蓬草,比喻没有依靠的人。
满阶月冷苔无迹——满阶:台阶。月冷:月光寒冷。无迹:没有踪迹。
霜高泪欲红——霜高:霜重。泪欲红:眼泪快要流出来。
托根未牢固——托根:比喻依附。未牢固:指依附不稳。
敢将摇落怨秋风——摇落:落叶。秋风:借指秋天。
【赏析一】
这是一首咏物抒怀诗。诗人通过描写落叶在风雨中摇曳的景象来寄托自己的身世之感。前二句是写景,后两句是抒情,以景衬情。开头“凄迷”二字,点明时令为深秋,天气寒冷,而作者却感到迷茫不知归途。这两句既是写景,又暗含着诗人的身世之感。“萧萧”二字,形容风吹落叶之声,更增添了一种凄凉的气氛。
中间四句,进一步写落叶在风雨中的飘零之状。“入世何人不易节”,是说进入社会做官的人很难保持自己的节操。“出山几辈免飘蓬”,意思是说退隐山林的人很少能像他们一样保持节操不受玷污。“满阶月冷苔无迹”与“一夜霜高泪欲红”两句都是从视觉和感觉角度写落叶在风雨中的飘零。
末两句是说落叶虽然已托根,但还不稳定,因此敢于怨恨秋天。这里既有对自身前途的忧虑之意,也隐含了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忧虑之意。
【赏析二】
这首诗是作者于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冬日写的。此时诗人已经五十六岁。由于受权臣李林甫排挤,被贬为道州司马,心情十分苦闷,故作《落叶》诗抒怀。全诗通过对落叶飘飞景象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自己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现实政治的不满和忧愤之情。
首联:“凄迷莫辨路西东,古木萧萧度塞鸿。”这两句写出了落叶在风中飘舞的情形。“凄迷”二字,点明时令为深秋,天气寒冷,而作者却感到迷茫不知归途,这既表现了诗人自己身处逆境、无所适从的心境,也暗示了当时社会局势的动荡不安。“古木萧萧度塞鸿”一句,则运用“塞鸿”这一意象,形象地描绘出落叶在空中飘舞的姿态,同时也隐喻着诗人自己仕途上颠沛流离的境遇。
颔联:“入世何人不易节,出山几辈免飘蓬!”此句直接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忧虑。诗人指出,无论是进入官场之人还是退隐山林之人,都很难保持自己的节操不被玷污。这其中既有对个人命运的感叹,也有对整个社会风气的批判。同时,这也反映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状的失望和无奈。
颈联:
“满阶月冷苔无迹,一夜霜高泪欲红。”这两句诗描绘了落叶在夜晚的情景。“满阶月冷苔无迹”一句,既表现出了夜晚的寂静和清冷,也衬托出了落叶在夜色中的孤独和无助。而“一夜霜高泪欲红”一句,则通过泪水即将流出来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悲伤和痛苦。
尾联:“终是托根未牢固,敢将摇落怨秋风?”这两句诗则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命运的无奈和感慨。诗人自认为虽然已经有所成就(托根),但在风雨飘摇的政治环境中仍难以立足(摇落),因此只能将自己的失意归咎于无情的秋风(怨)。
整首诗通过描写落叶在风雨中的飘零之状,抒发了诗人对自己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的感慨以及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忧虑之情。同时,这首诗也以景寄情,借落叶这一意象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无常、世事难料的深深感慨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