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时拥鼻作诗人,衰老馀闲砚席亲。
岂有江山供晚景,无多风月结芳邻。
编成束笋难医俗,步学重台且效颦。
自笑三章下里曲,聊同击壤太平民。
【注释】
作诗:创作诗歌。
时时拥鼻:时常捂着鼻子,这里指经常吟咏。
衰老馀闲:形容年老力衰,闲暇无事。
供晚景:供献给晚年的生活。
结芳邻:结成美好的邻里关系,这里指结交朋友。
编成束笋:《论语》中有“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记载,孔子认为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情,朋友之间的交往也是快乐的。但“编成束笋”却是比喻没有真正的学问,只是把知识当作一种工具来使用,所以孔子说这是“小人”。
步学重台:比喻模仿别人,缺乏自己的特色。
效颦:比喻不加分析地照搬别人的样子。
三章下里曲:《诗经·国风·魏风·硕鼠》中有“三章下里”一句,是讽刺剥削者的诗句。这里指《诗经》。
击壤太平民:《庄子·天地篇》中有“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的记载,这里的“太平民”指的是这种理想的社会。这里诗人说自己要做一个太平民。
【赏析】
这首诗写自己晚年的闲适生活。全诗四句,每句七字,韵脚相同,音节铿锵,朗朗上口。
第一句:“时时拥鼻作诗人”。作者以“时时拥鼻”来形容自己经常吟咏的习惯,这和前面提到的“衰老馀闲砚席亲”相呼应。在古代文人中,吟咏诗赋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行为。然而,由于年龄已高,精力衰退,所以作者并不追求高深的理论,而是喜欢吟咏那些简单的诗词。
第二句:“衰老馀闲砚席亲。”这句诗进一步描绘了作者的生活状态。虽然年纪已经很大,但是依然保持着对文学的热情。砚席是指研墨用的文房四宝之一(包括笔、墨、纸、砚),因此作者经常与笔墨为伴。
第三句:“岂有江山供晚景,无多风月结芳邻。”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态度的看法。他认为,如果一个人有足够的知识和智慧,那么他就能够过好晚年的生活。因此,他并不追求过多的财富和权力,而是选择与大自然亲近,结交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
第四句:“编成束笋难医俗,步学重台且效颦。”“编成束笋难医俗”比喻了那些没有真才实学的人的虚伪行为。他们总是试图通过伪装来掩盖自己的缺点,但是却无法真正改变自己的命运。而“步学重台且效颦”则是比喻了那些缺乏自己特色的人的模仿行为。他们总是试图模仿他人的优点来获得成功,但是却无法真正取得成功。
第五句:“自笑三章下里曲,聊同击壤太平民。”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于理想社会的向往。他认为一个理想的社会应该是人们相互关爱、和平共处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们不再为争夺利益而争斗,而是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
最后一句:“自笑三章下里曲,聊同击壤太平民。”这句诗以“自笑三章下里曲”结束全诗,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未来社会的期待。同时,也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
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晚年生活的闲适和对理想的社会的追求。它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理想化的世界,让人感受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