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我为儿时,家塾在堂隅。日昳读书罢,归时慈母娱。
八岁就外傅,《鲁论》初咿唔。九岁五经毕,文义颇不疏。
十岁读《礼经》,古句忘崎岖。十一背慈训,茕茕失母乌。
十二出门游,奔走能跨驴。是时从大人,来往神愉愉。
大人授《孝经》,命儿自写书。儿写书不成,满纸如墨猪。
左右反覆视,心气惨不舒。低头清泪落,仰头但嗟吁。
大人顾谓儿,儿心一何愚。写书非大难,儿心姑徐徐。
心定手不误,尔盍仰视予。侵晨执笔写,写成日裁晡。
儿乃破涕笑,喜笑东西趋。取书呼儿来,此书义当摅。
读书读其义,此书学根株。儿默听此教,跪受当前除。
朝夕执书读,爱重同球图。读罢藏之笥,亵见惧点污。
儿今又写书,写书忽痛呼。儿有六岁儿,儿已十年孤。
昔时一卷书,岁时常宝储。今日写此帙,吞声泪沾裾。
诗句翻译:
- 忆我为儿时,家塾在堂隅。日昳读书罢,归时慈母娱。(回忆小时候,家塾在堂角落里。日落时分读完书,回家时慈母欢笑迎接。)
- 八岁就外傅,《鲁论》初咿唔。(八岁时开始接受教育,学习《鲁论》,刚开始学着念。)
- 九岁五经毕,文义颇不疏。(九岁时完成了五经的学习,理解得相当清楚。)
- 十岁读《礼经》,古句忘崎岖。(十岁时开始学习《礼经》,对古代的文句有了深刻的理解,忘记了那些艰涩难懂的部分。)
- 十一背慈训,茕茕失母乌。(十一岁时背诵母亲的教诲,独自一人失去了依靠,如同孤独的乌鸦。)
- 十二出门游,奔走能跨驴。(十二岁时出去游玩,能够骑着驴奔跑。)
- 是时从大人,来往神愉愉。(那时候跟随大人外出,心情愉悦如神一般。)
- 大人授《孝经》,命儿自写书。(大人教给《孝经》,让儿子自己尝试书写这本书。)
- 儿写书不成,满纸如墨猪。(儿子尝试书写,但写的字却像墨汁一样黑,看起来像猪一样难看。)
- 左右反覆视,心气惨不舒。(反复查看,心情非常难过。)
- 低头清泪落,仰头但嗟吁。(低头落下清泪,抬头只是叹气。)
- 大人顾谓儿,儿心一何愚。(大人责备儿子,说你这么笨。)
- 写书非大难,儿心姑徐徐。(写书并不难,只是需要耐心,可以慢慢来。)
- 心定手不误,尔盍仰视予。(心里确定下来,手上也不出错,你何不抬头看看我。)
- 侵晨执笔写,写成日裁晡。(凌晨拿起笔写,直到太阳落山才写完。)
- 儿乃破涕笑,喜笑东西趋。(孩子终于露出了笑容,欢快地跑前跑后。)
- 取书呼儿来,此书义当摅。(把书拿给你看,这本书的意义应当被传达出来。)
- 读书读其义,此书学根株。(阅读书中的道理,这本书是学习的根基。)
- 儿默听此教,跪受当前除。(默默听着这些教导,恭敬地接受并奉行。)
- 朝夕执书读,爱重同球图。(早晚拿着书来读,就像珍贵的球图一样。)
- 读罢藏之笥,亵见惧点污。(读完书后藏好它,怕被人弄脏破坏。)
- 儿今又写书,写书忽痛呼。(现在又开始写书了,突然感到心痛不已。)
- 儿有六岁儿,儿已十年孤。(有个六岁的孩子,他已经孤单十年之久。)
- 昔时一卷书,岁时常宝储。(以前那一卷书籍,每年都会珍视收藏。)
- 今日写此帙,吞声泪沾裾。(今天写这本卷轴,哽咽流泪沾湿了衣襟。)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述作者童年时期学习经历的诗。诗中表达了作者对过去时光的回忆和对当时生活状态的感受。通过对比童年与成年的生活状态,诗人展现了人生的变迁和成长的痛苦。
诗的开头部分,“忆我为儿时”直接带出了主题——回顾童年时光。接着,诗人详细描述了自己在家庭环境中的学习经历,包括在祖父的指导下学习《鲁论》,以及在母亲身边感受到的温暖。这部分描绘了一幅温馨的家庭画面,同时也暗示了童年时光的宝贵和纯真。
随着年龄的增长,“八岁就外傅”表明作者已经步入学校学习的阶段。然而,尽管年纪增长,作者在学习上似乎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进步,反而因为模仿古人的笔迹而显得笨拙可笑。这反映出了当时的教育方式可能过于注重形式而忽视了实质内容。
接下来的几节诗中,作者描述了自己如何在成人的教导下继续学习《孝经》。虽然努力去理解书中的深意,但是最终因为自己的笨拙和误解而感到沮丧。这种情绪的转变显示了作者对于学习过程中遇到挫折的无奈和困惑。
诗的最后一部分则转向了对未来的担忧和反思。作者回顾了自己曾经写过的书,以及那时的心情和环境。他感叹现在的自己因为年幼而被忽视,同时回想起过去的岁月里,家人对他的关爱和支持。这部分反映了作者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现实的感慨。
整首诗通过对童年、学习和家庭环境的描绘,展示了一个孩子从无知到成熟的成长过程。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过去时光的怀念以及对现实的无奈和感慨。这首诗不仅是对过去的回顾,也是对未来的思考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