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儒盛时栋,为儒衰世珍。子政忠被谤,衡也坐秉钧。
小心事权要,大言论妃嫔。可以弼天子,不敢忤幸臣。
千古此秘要,沽直登要津。儒者学何事,大节宜轮囷。
哀哉匡张辈,所学岂不醇。经术与文章,无补瓦裂身。
乃知患失念,六籍之荆榛。《小雅》好正直,垂诫何谆谆。
说《诗》求解颐,知非鲠亮人。
【注释】
- 匡衡:西汉经学家,字子政。汉成帝时任光禄大夫、给事中,曾为博士弟子,后任御史大夫,封安阳侯。《汉书》:“匡衡字稚圭,东海承人……元帝时,察孝廉,除郎中,迁诸辅侍中。”
- “大儒盛时栋”句:意谓匡衡在儒学鼎盛的时候成为栋梁。“大儒盛时栋”,意谓匡衡在儒学鼎盛的时候成为栋梁。
- “子政忠被谤,衡也坐秉钧”句:意谓董仲舒因主张罢黜百家而受到诽谤,匡衡则因为秉政而受到诋毁。“子政忠被谤”,意谓董仲舒因主张罢黜百家而受到诽谤。“衡也坐秉钧”,意谓匡衡则因为秉政而受到诋毁。
- “小心事权要,大言论妃嫔”句:意谓张禹小心侍奉权势显赫的宦官,而大谈对妃嫔的规谏。“小心事权要”,意谓张禹小心侍奉权势显赫的宦官。“小心事权要”,“小心”一词在这里是委婉的说法,意思是说张禹虽然谨慎地侍奉着那些有权势的人,但却不能不有所顾忌。“大言论妃嫔”,“大言论妃嫔”,意谓张禹大谈对妃嫔的规谏。“大言论妃嫔”,意谓张禹大谈对妃嫔的规谏。
- “可以弼天子,不敢忤幸臣”句:意谓匡衡可以辅佐皇帝,但不能违背皇帝的旨意。“可以弼天子”,意谓匡衡可以辅佐皇帝。“可以弼天子”,“弼”,辅佐、辅助的意思,指匡衡可以辅佐皇帝,但“不敢”二字表明他并没有完全做到。“不敢忤幸臣”,意谓不敢违背皇帝的旨意。“不敢”,不敢违背。“忤”,违背。
- “千古此秘要,沽直登要津”句:意谓自古以来都有这样的秘诀,只要能够坚持正直,就能登上高位。“千古此秘要”,意谓自古就有这样的秘诀。“千古”,长久以来的意思。“沽直登要津”,“沽直”,比喻坚持正直。“登要津”,登上高位的意思。“沽直”,比喻坚持正直。“登要津”,“登”的意思是登上,“要津”是指朝廷中的要职。
- “儒者学何事?大节宜轮囷”句:意谓儒家学者学习什么?大节应该像圆环一样曲折。“儒者学何事?”意谓儒家学者学习什么呢?这里作者提出了儒家学者的学习目的问题。“大节宜轮囷”,“大节”,大的气节。“宜”,应该。“轮囷”,形容气节高洁,不可屈挠。
- “哀哉匡张辈,所学岂不醇”句:意谓可悲啊匡衡、张禹这些儒家学者们!他们所学的东西难道不是纯正的吗?“哀哉匡张辈”,意谓可悲啊匡衡、张禹这些儒家学者们。“哀哉”,表示悲伤的意思。“哀哉”,表示悲叹的语气词。“哀哉匡张辈”,意谓可悲啊匡衡、张禹这些儒家学者们。“哀哉”,表示悲伤的意思。“哀哉”,表示悲叹的语气词。
- “说《诗》求解颐,知非鲠亮人”句:意谓读《诗经》以求得启示,却不是那样明快刚正的人。“说《诗》求解颐”,意谓读《诗经》以求得启示。“求颐”,指探求其中的道理。“解颐”,即启齿大笑,形容读书能开人心智,使人豁然开朗,引申义为发笑。“知非鲠亮人”,“非”,通“弗”,不的意思。“鲠”,本意为金属的锐利,引申为刚直,比喻为人直爽。“亮”,明亮,这里作动词,意为光明磊落,比喻为人坦荡胸怀。“非鲠亮人”,“非”,通“弗”,“非”在这里作否定词。“鲠”,本意为金属的锐利,引申为刚直,比喻为人直爽。“亮”,光明磊落之意,即为人坦荡胸怀之意。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借匡衡与张禹的故事来表达对封建统治阶级的批判和对儒家学说的肯定。首联用反衬手法,以匡衡、张禹之贤明反衬出汉元帝之昏暗,表达了诗人对当时黑暗政治的不满。中间两联通过匡衡、张禹的不同命运,揭示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无能以及他们的虚伪行径。最后两联则是对匡衡、张禹两人的褒贬,表达了诗人对二者的不同评价。全诗通过对匡衡、张禹二人的不同命运的描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表达了诗人对儒家学说的肯定以及对封建统治阶级的深刻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