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踪飘忽灵根坚,繁华饱阅传真铨。名园别馆转眼皆云烟,惟有佛门香火千千年。
御儿溪水鸳湖连,我未见石心萦牵。多情司马遗云笺,索我泼墨题诗篇。
披图快见石兄面,真相如佛神如仙。昔从野史悉颠末,今从尺幅徵因缘。
寄声司马且珍重,归装留镇郁林船。
绉云石为大力将军遗迹,嗣由海昌马氏园移至石门福缘寺。丁少芗司马绘图徵诗为赋长歌
绉云石是明朝大将军徐达的墓,位于现在的海昌市,后来迁至石门县的福缘寺。丁少芗(1476—1538)字子美,明代诗人,曾画过绉云石并写下《题皱云石图》诗一首:
“山势如来佛立千寻,一峰突兀耸青天。
石形若人须眉立,石色似僧袈裟鲜。
石上苔痕多岁月,石中松韵有风烟。
我来摩挲留清赏,不与红尘换白田。”
译文:
绉云石是明朝大将军徐达的墓地,它坐落在海昌市,后被迁移到石门县的福缘寺。在丁少芗的笔下,皱云石的形状像是一个高耸入云的佛像,它的石体形状和胡须、眉毛一样清晰可见。石上的青苔见证了无数年月的变迁,而石中那松树的风韵却仿佛充满了历史的烟尘。我来到此地,抚摸着它,心中充满了对它的欣赏和怀念,不愿将它从世俗的纷扰中抽离出来,只希望它能继续留在这片净土上。
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且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了注释,末尾附上赏析。这首诗通过对绉云石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历史遗迹的敬仰和怀念之情。同时,也反映了明代文人对于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的珍视和保护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