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影碎中流。
推篷客思悠。
是谁家、人倚高楼。
笛里从来增别恨,况永夕、拥孤舟。
折柳起边愁。
梅花落素秋。
一声声、跌宕夷犹。
曲罢更阑星在水,听隐约、答渔讴。

【解析】

这是一首抒写羁旅愁思的词。上阕写夜泊时的所见所感,下阕写闻笛后的思绪和感慨。这首词以景起兴,以情结篇,全篇意境优美、婉约多姿。

译文:

月光映入江面,如碎银般闪烁,我推开篷窗,任凭客思在无边无际的夜色中飘荡。是谁家高楼之上,传来了悠扬的笛声,这笛声更增了我的离别之恨,何况今夜又孤舟漂泊于永夜之中。折下的柳条勾起了边地的忧愁,素白的梅花落在秋天里。一阵阵的笛声,忽高忽低,忽远忽近,使人不禁陷入了迷惘之中。曲终人散之后,星河倒映在水波中,隐约可辨。我凝神倾听,只听到隐隐约约的渔歌之声。

赏析:

“月影碎中流”一句,是全词最精彩的一句。一个“碎”字,把月色写得非常清冷,也写出了月色之明亮。而“中流”二字,则把月色写得很朦胧。两句之间,由“碎”而到“中流”,由明而暗。这种变化,既与作者此时此际的心情有关,也与作者所处的位置有关。作者此时正泊船在绍兴江上,身处江南水乡,自然容易联想起故乡的明月。“推篷客思悠”,写作者推篷开窗,任凭江风吹动自己的衣襟,心中不禁涌出无限的乡思。“悠悠”二字,把乡思写得非常深沉、绵长。

“是谁家、人倚高楼”,承上启下,写主人公在江边看到的景象。这一景象,既为下文笛声的响起做了铺垫,也为笛声的响起创造了气氛。“倚楼”之人,自然是思乡之人。“谁家”二字,既指代思乡之人,也暗示出思乡之人所在之处。“倚楼”之人为何?“倚楼”之人是何身份?作者没有直接回答这两个问题,而是继续写到“笛里从来增别恨”,让读者自己去猜测。“从来”二字,表明笛声的响起与思乡之人的心情紧密相连。“增别恨”三字,既点出了笛声的基调,也写出了笛声的特点。“况永夕、拥孤舟”,承上句进一步描写思乡之人的形象。“永夕”二字,既指夜晚,又指长久;既指时间,又指空间。“拥孤舟”三字,既写出了思乡之人孤独无助的样子,也写出了思乡之人心情沉重的样子。

“折柳起边愁”一句,是全词最精彩的一句。这里所说的“折柳”,既是实写,又是虚写。实写者,即指折柳送别之事;虚写者,即指折柳引起的离愁别绪。“折柳起边愁”,既写出了思乡之人的离愁别绪,也写出了笛声的特点。“折柳”,“边愁”,“夷犹”,这些词语都有很强的画面感。“折柳”、“边愁”、“夷犹”,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既有递进的关系,又有对比的关系。“一曲新词酒一杯”,承上句而来,写出了思乡之人的心情。“曲”字,既指曲调,又指曲子的内容。这里的“曲”字,既指《阳关》曲,又指《渭城》曲等许多名曲。由于“折柳起边愁”,所以思乡之人只能“听《阳关》声凄咽”(《乐府诗集·横吹曲辞》)。

“曲罢更阑星在水”,承上句而来,写出了思乡之人的情绪。“更阑”二字,既点出了时间已晚,又暗示出思乡之人情绪低落的原因——无法入睡。“星在水”三字,既写出了星在水中的位置,也写出了水对星的影响。这里的“星”,既指天上的星星,也指水中的月亮。“听隐约、答渔讴”,承上句而来,写出了思乡之人的情绪。“隐隐”“答”两字,既写出了歌声的模糊不清,也写出了思乡之人的心情。

【答案】

(唐多令·夜泊绍兴闻笛)

①本词上片写词人在绍兴夜泊时所见之景及由此而生的情思。开头两句先写月影映入江面,接着写词人推开篷窗,任凭客思飘荡。第三句写思乡的人倚楼而望。第四句写听到笛声以后引发的种种联想。

②词人通过描绘一幅幅优美的画面,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③上片最后两句“折柳起边愁”四字用得十分巧妙。它一方面写出了思乡之人的孤独寂寞,另一方面还暗示出了思乡之人心情沉重的原因,即因不能与亲人在一起而感到悲伤。

④结尾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星比作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词人的孤独寂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