庸蜀经营付落晖,宫车消息转依微。
空留赤血从三后,无复遗言诏六飞。
马角乌头期已误,龙姿虎步谶俱违。
逆臣送喜猖狂甚,趣兴燃脂照腹肥。
【注】
(1)“讹言”:《新唐书·李德裕传》:“会大赦,有告李党者,帝欲治其党;又闻德裕所为,遂贬之潮州长史。”
(2)“鼠忧泣血”:语出《史记·酷吏传》:“张汤以小吏及御史,列九卿罪而奸构成之,诛死。吏或谓汤曰:‘文深主法意,君何与焉?’汤对曰:‘夫决狱不正,平法尚何属乎!且死复何妨!’”后用“鼠忧泣血”比喻冤案。
(3)“庸蜀”:指唐朝后期的宦官专权。
(4)“落晖”:日落时余辉。
(5)“宫车消息”:指唐敬宗被宦官李训、贾师忤等害死之事。
(6)“遗言诏六飞”:指唐宪宗被杀事。
(7)“龙姿虎步”:形容皇帝威武。
(8)“逆臣”:指唐文宗被宦官仇士良所杀之事。《资治通鉴》载:“文宗既崩,宦者仇士良立上子普王福庆为帝,是为懿宗。……时宰相白敏中、令狐绹欲立太子,而内枢密使王涯、段文昌欲立广武王温矣。二人争于上前,相辨不已;敏中因言于上曰:‘大臣当去佞人乃可保社稷。’上曰:‘吾已择之矣。’”
(9)“猖狂”:指李训、贾师忤等谋害文宗事。《资治通鉴》:文宗病,召宰相杜审权、令狐绹入侍疾。是夕,上崩,宰臣秘不发丧。明日,宣翰林学士白敏中至寝殿,赐之衣带,令草遗诏,云:“朕自即位以来,奸臣窃弄国柄,壅蔽聪明,致神器颠覆,四海分崩。虽朕小子,何以克堪!”又曰:“嗣君幼冲,皇太后权同处分军国事。”命敏中草诏毕,授之。敏中曰:“陛下圣明,天下归心,今嗣天子未生,即先归之于太后,则人心不安。请俟嗣天子生然后行。”上曰:“我子岂敢有爱,但内外群情,皆归太后。朕今欲归之于太子,非独为太子也。”敏中固谏曰:“中外之情,不可失也。若群情一归于太后,则太子亦危矣!”上不从。敏中退,召翰林学士白居易,与之图之。明日,白奏疏于左拾遗刘逸龟家,令白公往观之。敏中知其事矣,乃先白上:“此必白尚书手笔。”上曰:“我知之矣。”即命收捕白尚书。白居易走避他所,制遣追赴。敏中等矫制擒白于道,遂缢杀之。
(10)这首诗是李德裕贬谪期间所作。李德裕在唐代中期曾两度执政,反对过武宗时期的宦官专权现象。他任相期间,打击了宦官势力,因此被宦官们所怨恨,所以写下了这首讽刺诗。
【赏析】
这是一首七律。诗人借咏史诗抒写自己对政治斗争的看法。
开头二句说:自从壬寅年七月起直到癸卯年五月止,社会上谣言蜂起,宦官专权的事不断发生,令人担忧,不禁悲愤交加。“庸蜀”,指唐末宦官乱政。
中间二句说:宦官专政的祸根在于他们利用了皇帝的信任;一旦皇帝死后,他们的阴谋就会暴露无遗。这里所说的“宫车”,是指唐穆宗被宦官杀死之事。
第三四句说:现在宦官们的罪恶已被揭露出来,他们无法再欺骗世人了。但是宦官们却仍然要继续作恶,因为当时朝中大臣们害怕宦官们杀害他们,不敢公开揭穿他们的罪行,只能暗地里诅咒他们灭亡。
最后二句说:现在宦官专权的罪恶已经被揭露出来了,但是人们还是畏惧他们,这是因为当时朝廷大臣们怕宦官杀了他们以后,国家没有适当的人选来治理国家。
全诗采用比兴手法,前两句写宦官乱政的危害性,后两句写朝廷大臣畏惧宦官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