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沙轶漠百王功,二祖威凌浩劫中。
高庙石龟晴吐雨,长陵铁马夜呼风。
南临日驾千重紫,北借霓旌万队红。
葛藟绵绵周祚远,明神岂诳白头翁。
【注释】
壬寅: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癸卯:唐玄宗天宝十三载。讹言:谣言。鼠忧泣血:比喻人民疾苦,引起极大的忧虑。逾沙轶漠:越过沙漠。百王功:指历史上的帝王功业。二祖:唐高祖、唐太宗。威凌浩劫:指唐太宗李世民曾一度以武力平定东突厥之乱,威震四方。高庙石龟晴吐雨:指唐高宗在泰山封禅时,刻石记事,有“神龙万岁”等字。长陵铁马夜呼风:指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曾在骊山修道观和行宫,有“紫气东来”、“回銮驻跸”等诗。南临日驾:指唐玄宗在位时,曾在长安建日游苑。千重紫:指紫阳宫,在今陕西周至县西南。北借霓旌:指唐肃宗时,在洛阳建明堂,设五色云旗,如虹霓下垂,称“霓旌”,是天下太平的表现。葛藟绵绵:指汉文帝时,匈奴人请求与亲善,文帝许之。周祚远:指周朝国运长久。明神:神明,指神灵保佑。白头翁:指晋代隐士葛洪,他年老隐居罗浮山,自号白头翁。
【赏析】
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6)诗人任翰林学士时期。当时安史之乱尚未爆发,但朝廷内部却谣言四起,人心惶惶。作者面对这动荡不安的时代,深感忧虑不安,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首句“后秋兴八首自壬寅七月至癸卯五月”,交代了写作时间及背景。从七月到五月,正是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时候。而诗人此时却在宫廷之中闲居无事,这种反差使得诗人感到十分痛苦和无奈。
第二句“逾沙轶漠百王功”,诗人用“逾沙轶漠”来形容自己的处境,表示自己已经远离了纷扰的世俗世界,身处一个宁静而美好的境界之中。而“百王功”则是指历史上无数的帝王们曾经取得过的伟大成就。这些成就是值得我们去珍惜和怀念的。然而现在,我却只能默默地注视着这一切,心中充满了无尽的哀愁和失落。
第三句“二祖威凌浩劫中”,诗人用“二祖”来指代唐太宗李世民和唐高宗李治两位皇帝。这两位皇帝都是历史上有名的英明君主。他们不仅为国家立下了汗马功劳,还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平息了一场又一场的战乱。然而现在,我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离去,心中的悲痛难以言表。
第四句“高庙石龟晴吐雨”,“高庙石龟”指的是唐高宗时期所建造的泰山封禅坛上的石龟。它象征着国家的繁荣昌盛和历史的悠久传承。而在晴朗的天空中,石龟吐出的雨水仿佛是大自然在为人们祈福祝愿。然而现在,我却只能看着这一切发生在眼前,心中充满了无奈和悲凉。
第五句“长陵铁马夜呼风”,“长陵铁马”指的是唐玄宗时期所建造的长陵周围的铁马雕像。它们在夜晚发出呼啸声,仿佛是在向人们诉说着过去的辉煌历史和英勇事迹。然而现在,我却只能听着这些声音,感受着它们的悲壮和豪迈。
第六句“南临日驾千重紫”,“南临日驾”指的是唐玄宗在位时所建造的紫阳宫。它位于今天的陕西省周至县西南一带。而在其周围,天空中的云雾缭绕,仿佛是一片紫色的仙境。然而现在,我却只能望着这片美景,心中充满了失落和惆怅。
第七句“北借霓旌万队红”,“北借”是指借用的意思。而“霓旌”则是一种色彩鲜艳的旗帜,象征着吉祥和喜庆。当它被放置在洛阳这座古城之上时,整个城市都笼罩在一片红色的光辉之中。然而现在,我却只能看着这一切发生在眼前,心中充满了感慨和思念。
第八句“葛藟绵绵周祚远”,最后一句则是诗人对国家未来的美好祝愿。他认为周朝的国运将会延续得很长远很远。虽然现在的情况并不理想,但是只要我们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够迎来美好的明天。同时这也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批判。
这首诗通过描绘历史的变迁和个人命运的变化,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社会现实的不满。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期待。整首诗语言简练而富有感染力,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现实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自己情感的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