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郁长安道,心境久不清。
时复探丘壑,翛然怡我情。
幽憩发遥想,之人渺云层。
觏君倾坦率,君意如渊澄。
身世亦尘市,山林托孤鸣。
山中何所见,历历苍松青。
林中何所闻,寒泉声泠泠。
苍松多劲节,寒泉非俗营。
乐此远人境,将同鹿豕盟。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分析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郁郁长安道,心境久不清”:长安道路坎坷不平,心情一直不舒畅。“时复探丘壑,翛然怡我情”:不时去山林里探寻山水风光,使自己的心情轻松愉快。“幽憩发遥想,之人渺云层”:幽静地休息时产生遐思,人好像漂浮在云雾之中。“觏君倾坦率,君意如渊澄”:有幸遇到你这样坦率真诚的人,你的心意就像深渊一样清澈透明。“身世亦尘市,山林托孤鸣”:我的人生也是像尘市一样平凡无奇,而寄身山林以寻求高洁的志趣。“山中何所见,历历苍松青”:在深山中看到什么?看到的是苍劲挺拔的古松。“林中何所闻,寒泉声泠泠”:在树林里听到什么声音?听到清冷的泉水声。“苍松多劲节,寒泉非俗营”:茂盛的松树有很多坚韧的枝干,清冷的泉水并不是庸俗的东西。“乐此远人境,将同鹿豕盟”:在这里享受这种乐趣,也和那些追逐名利、趋炎附势的人一样。诗人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来表现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答案】
题解:诗人在京城仕途不顺,于是到终南山去隐居,过着与世无争的隐逸生活。这首诗就是他隐居终南山期间所作,表达了作者对世俗生活厌倦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之情。
译文:
京城的道路多么艰难曲折,长久以来我心情都不舒畅。
时不时我到山中去探寻自然的风光,使我心旷神怡。
幽静中休息时产生遐思,感觉像是漂浮在云雾之中。
有幸遇到你这样坦率真诚的人,你的心意就像深渊一样清澈透明。
我的人生也是像尘市一样平凡无奇,而寄身山林以寻求高洁的志趣。
在深山中看到什么,看到的是茂盛的松树。
在树林里听到什么声音,听到清冷的泉水声。
茂盛的松树有很多坚韧的枝干,清冷的泉水并不是庸俗的东西。
在这里享受这种乐趣,也和那些追逐名利、趋炎附势的人一样。
赏析:
首联点出诗人长期在官场的失意和郁闷。诗人因直言进谏触怒了唐玄宗,被贬为太子詹事,从此便在长安城外终南山一带隐居下来。这两句是说,长安道路坎坷不平,心情一直不舒畅。
颔联承接首联,写自己经常去山中探寻自然风光,使自己心情轻松愉快。
颈联承接颔联,进一步描绘出诗人在山中的所见所闻。“邂逅”即偶然遇到的意思,诗人在幽静的山林中休息时产生了遐思,觉得自己仿佛飘然升腾到了云端之上。这两句是说,偶然间遇到你这样坦率真诚的人,你的心意就像深渊一样清澈透明。
尾联承接上句,抒发诗人对隐士生活的向往。说自己虽然生活在红尘中,但内心却如山林一般清静;虽然身处喧嚣的尘世之中,但却能寄身山林以寻求高洁的志趣。诗人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来表现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之情。
这首诗写于公元741年(天宝十年),当时李白已经四十多岁,他在长安城下度过了许多个日夜,但是始终得不到重用。后来,他离开了京城,来到终南山隐居起来。在这期间,他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其中就包括这首《题陆用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