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出关行,四月到辽住。住辽不逾时,又向铁岭去。
铁岭去辽百馀里,风景萧萧有如此。我欲为家家易成,乱草和沙砌寒水。
水自滔滔出混同,洪涛万里天行风。风高山苦不成望,连云部落冰霜中。
日暮无依投店宿,店主愁颜向余嘱。连日狂飙禁作炊,晚餐只有前朝粥。
注释:
三月出关行,四月到辽住。
四月是农历的四月份,也就是春天的末尾,所以三月出关。”辽”是指辽国,即今辽宁省一带,诗人从出关后一直走到这里,住了一段时间又继续前行。
住辽不逾时,又向铁岭去。
“不逾时”意思是没有超过预定的时间,也就是说,在辽国停留的时间不长。然后诗人继续前行,目标是铁岭。
铁岭去辽百馀里,风景萧萧有如此。我欲为家家易成,乱草和沙砌寒水。
铁岭离辽国还有一百多里的距离,这里的景色萧条凄凉。诗人想要改变这种现状,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水自滔滔出混同,洪涛万顷天行风。风高山苦不成望,连云部落冰霜中。
水从混同泽流出,形成了汹涌澎湃的洪涛。万里之外,天空中吹着强劲的风。高耸的山峰上,云雾缭绕,仿佛无法看到山顶一样。
日暮无依投店宿,店主愁颜向余嘱。连日狂飙禁作炊,晚餐只有前朝粥。
太阳落山后,找不到地方住宿,只好投宿在一家旅店。店主愁眉苦脸地对诗人说:连日来的狂风暴雨,我们无法做饭。晚餐只能吃一些前朝剩下的粥。
赏析:
这是一首边塞诗。诗中的“出关”指的是出长城关口,“铁岭”是今辽宁铁岭县。诗中的辽国指的就是现今的辽宁省。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辽国的所见所闻,表达了他的思乡之情和对家乡的渴望。
首句“三月出关行,四月到辽住”,写出了作者从出关到辽国的行程,时间跨度不大,但却经历了不少艰辛。接下来的两句“住辽不逾时,又向铁岭去”,描述了他在辽国居住的时间并不长,然后又继续前往铁岭。这样的行程安排,既体现了作者的行程匆忙,也展示了他的坚毅和勇敢。
中间四句,描绘了作者在辽国的生活场景。“水自滔滔出混同,洪涛万顷天行风。”这句话生动地描述了辽国的河流景象。河水湍急,波涛汹涌,仿佛是天地间的力量。“风高山苦不成望,连云部落冰霜中。”这句话则描绘了辽国的高山之巅的景象。高耸入云的山峰被冰雪覆盖,仿佛置身于仙境一般。
最后两联,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日暮无依投店宿,店主愁颜向余嘱。”这句话写出了诗人在夜晚无处安身的困境。而“连日狂飙禁作炊,晚餐只有前朝粥。”这句话则描写了他的晚餐简陋的情况。
整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边塞地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环境,展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深厚情感和坚定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