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大邂逅,多在阡与陌。
飘零各异地,异地成咫尺。
持来双镜光,互照好颜色。
岂惟照颜色,肝胆了不隔。
平生失途马,颠蹶在荆棘。
君既宛转导,又为施羽翼。
君今弃我去,好春失消息。
柳条与梅花,为谁更妆饰。
本自无远别,生灭年仅百。
所悲再见期,又非此旦夕。
既作有情物,得不泪沾臆。
登堂慰君母,母正缝衣裳。
衣裳亦何丽,鬓发亦何苍。
知君当早还,君还我何方。
君今别母时,有我相扶将。
行当我别母,不见君在旁。
劳燕各背飞,春风尔何忙。
独余慈乌声,绕屋空彷徨。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送清环道人南归》。诗的译文如下:

人生大邂逅,多在阡与陌。

飘零各异地,异地成咫尺。

持来双镜光,互照好颜色。

岂惟照颜色,肝胆了不隔。

平生失途马,颠蹶在荆棘。

君既宛转导,又为施羽翼。

君今弃我去,好春失消息。

柳条与梅花,为谁更妆饰。

本自无远别,生灭年仅百。

所悲再见期,又非此旦夕。

既作有情物,得不泪沾臆。

登堂慰君母,母正缝衣裳。

衣裳亦何丽,鬓发亦何苍。

知君当早还,君还我何方。

君今别母时,有我相扶将。

行当我别母,不见君在旁。

劳燕各背飞,春风尔何忙。

独余慈乌声,绕屋空彷徨。

赏析:

这首诗是王维在送别一位名叫清环的道人时所作。诗中描绘了道人的离别场景和诗人的内心感受,表达了对道人和母亲的深情厚意。

首句“人生大邂逅,多在阡与陌。”表达了人生的偶然相遇,许多事情都发生在田间小路和街道之间。这暗示了人生的不确定性和偶然性。

接下来的句子描述了道人的离去,“飘零各异地,异地成咫尺。”道人的离开使原本陌生的两地变得近如咫尺。这表达了诗人对道人的不舍和思念之情。

第三、四句通过“持来双镜光,互照好颜色”展现了道人送给诗人的镜子,这象征着他们之间的友谊和默契。而“互照好颜色”则进一步强调了他们的亲密关系。

第五、六句表达了他们对彼此的感情,“岂惟照颜色,肝胆了不隔。”他们的感情不仅仅是表面的,而是心灵的相通,没有隔阂。这是对他们友谊的高度赞扬。

第七、八句回忆了道人的离去,“平生失途马,颠蹶在荆棘。”诗人回忆起自己曾经的迷茫和困境,道人就像一匹失路的马,为他引路并给予帮助。这表达了对道人的感激之情。

第九、十句描绘了道人的离去,“君既宛转导,又为施羽翼。”道人不仅指导了他,还像羽毛一样给了他支持。这表达了对道人的敬佩和感激。

第十一、十二句描绘了道人的离去,“君今弃我去,好春失消息。”道人的离去使美好的春天失去了消息。这表达了对道人的惋惜和哀伤。

第十三、十四句描述了诗人的心情,“柳条与梅花,为谁更妆饰。”诗人在柳树和梅花下寻找答案,但它们并没有给出答案。这表达了诗人的疑惑和无奈。

第十五、十六句揭示了诗人的情感,“本自无远别,生灭年仅百。”他们原本没有遥远的分别,生命也只持续了百年。这表达了对生命短暂的感慨。

最后两句表达了对重逢的期盼,“所悲再见期,又非此旦夕。”诗人感到悲伤的是再次见到的时间不确定,又不像现在这样紧迫。这表达了诗人对重逢的期待和不安。

整首诗通过描绘道人的离去和诗人的内心感受,表达了对友情、亲情和生命的感慨和珍视。同时,诗歌的语言优美流畅,意象生动丰富,给人以深刻的艺术享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