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涛一夜来广陵,望江楼外波层层。
晓看失却瓜步市,雨丝织作千鱼罾。
金山蒙蒙化空翠,一塔烟际浮觚棱。
沙头老树高百尺,袅袅忽若风中藤。
我舟欲渡不得渡,如鸟折翼思惊腾。
江豚得意颇轩怪,肩背突出冀可乘。
心知此夕是重九,眼有高处谁能登。
石尤定厌往来数,中道阻绝聊取憎。
只今健在尽何益,满头华发愁鬅鬙。
拾来肥蟹乏钱买,暂守杀戒同枯僧。
谬传京口酒可饮,直疑辨水尝淄渑。
催租喜乏俗吏扰,诗成急向篷窗誊。

【诗句解读】

这首诗是诗人在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时,因天气不佳而滞留在京口(今江苏镇江)时所作。首句“寒涛一夜来广陵”,描述了一夜之间寒冷的江涛从广陵(今扬州)涌来,为全诗营造了一种压抑的气氛。接下来三句写诗人站在望江楼上眺望远方,只见江面上的波浪层层叠叠,仿佛有一层薄雾般的水汽笼罩着整个江面。最后两句描绘了金山寺的景象,金山蒙蒙地笼罩着一片翠绿,一座古老的塔楼在烟雾中若隐若现,显得格外壮观。

【译文】
寒潮一夜之间涌向广陵,远眺江边的楼宇外波涛层层叠叠。
早上一看竟然不见了瓜步镇的市场,雨丝密布如同织网捕鱼。
金山寺周围蒙蒙如雾霭笼罩青翠山色,一座古塔烟云缭绕显得分外高峻。
沙洲岸边的老树高大百尺,风中摇曳如同藤蔓随风舞动。
我打算渡江却无法渡过,心情就像鸟儿折断翅膀般惊慌。
江豚在水中畅游十分得意,它那突出的脊背让人想乘坐它。
知道今天是重阳佳节我心知肚明,可我眼中的高耸入云之峰又有谁能攀登?
寺庙里的石尤(一种传说的鬼怪)一定厌烦了我的往来打扰,中道阻绝让我只好独自取笑。
现在即使健在也无济于事,满头白发只能让愁绪更浓。
捡回几只肥蟹可惜钱不够买,只能暂时守持戒律像枯僧一样清苦。
误信京口酒好可以饮用,直疑心辨水尝淄渑之说不真。
催租税的官员们喜出望外地骚扰我,写好诗后急忙跑到船篷窗前誊写。

【赏析】
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当时白居易正因政治失意而滞留京口。诗人在登高望远之际,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五言古诗。

第一句“寒涛一夜来广陵”,描写了一夜之间寒冷的江涛涌向广陵的情景,为全诗营造了一种压抑的气氛。接着三句“望江楼外波层层”描绘了诗人站在望江楼上眺望远方,只见江面上的波浪层层叠叠,仿佛有一层薄雾般的水汽笼罩着整个江面。这种景象既展现了江水的浩荡,又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压抑与迷茫。

第四句“晓看失却瓜步市”则是诗人在黎明时分意外发现瓜步镇市场已经不复存在的感慨。这种变化不仅让诗人感到震惊,更引发了他对家乡、对往昔生活的深深思念。同时,这句诗也体现了诗人对于自然变化的敏锐洞察力和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第六句“雨丝织作千鱼罾”则是对前一句的巧妙回应。诗人用“雨丝”来形容江面上弥漫的水汽,将其比作“织网捕鱼”的工具,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幅雨丝密布、江水涌动的画面。这一画面不仅展现了江水的浩渺与壮美,更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力量的敬畏与赞美。

第七句“金山蒙蒙化空翠,一塔烟际浮觚棱”则是对金山寺景色的细致描绘。诗人用“空翠”来形容金山寺周围的绿色植被与云雾缭绕的美景,用“觚棱”来形容古塔的独特造型,将金山寺的古朴与壮丽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这句诗还通过对比手法突出了古塔的雄伟与威严,让人感受到了它的庄重与神圣。

第八句“沙头老树高百尺,袅袅忽若风中藤”则是对江边老树的赞美。诗人用“高百尺”来形容老树的挺拔与苍劲,用“袅袅”来形容其随风摇曳的姿态,将老树的坚韧与生命力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这句诗还通过比喻手法将老树比作藤蔓,赋予它生命与活力,让人感受到了它的勃勃生机与顽强精神。

第九句“我舟欲渡不得渡,如鸟折翼思惊腾”则是诗人在渡江过程中的心理感受。诗人用“不得渡”来形容他无法渡过长江的无奈,用“思惊腾”来形容他心中的恐惧与不安。这句诗不仅揭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更表达了他对自由与自由的向往与渴望。同时,这句诗也通过对比手法突出了诗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让人感受到他对大自然的敬畏与感激之情。

第十句“江豚得意颇轩怪,肩背突出冀可乘”则是对江豚游泳姿态的描述。诗人用“得意颇轩怪”来形容江豚在水中畅游时显得格外得意洋洋,用“肩背突出翼可乘”来形容它那突出的脊背让人想乘坐它。这句诗不仅展现了江豚的活泼可爱,更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之情。同时,这句诗也通过比喻手法将江豚与人类生活相联系,让人感受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

第十一句“心知此夕是重九,眼有高处谁能登”则是诗人对自己身世与处境的感慨。诗人用“心知此夕是重九”来形容他意识到今天是重阳佳节,用“眼有高处谁能登”来形容他心中对未来的憧憬与追求。这句诗不仅揭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迷茫,也表达了他对未来的期待与信心。同时,这句诗还通过反问手法引发读者的思考,让人们思考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第十二句“石尤定厌往来数,中道阻绝聊取憎”则是对社会现象的讽刺与批评。诗人用“定厌往来数”来形容社会对某些现象的厌倦态度,用“聊取憎”来形容自己被迫采取的行动。这句诗不仅揭示了诗人在社会中的处境与无奈,也表达了他对社会的不满与反抗。同时,这句诗也通过反讽手法展示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批判精神与独立人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