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死刑狱上,行刑者先俟于门外,使其党入索财物,名曰“斯罗”。富者就其戚属,贫则面语之。其极刑,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其绞缢,曰:“顺我,始缢即气绝;否则,三缢加别械,然后得死。”唯大辟无可要,然犹质其首。用此,富者赂数十百金,贫亦罄衣装;绝无有者,则治之如所言。主缚者亦然,不如所欲,缚时即先折筋骨。每岁大决,勾者十四三,留者十六七,皆缚至西市待命。其伤于缚者,即幸留,病数月乃瘳,或竟成痼疾。余尝就老胥而问焉:“彼于刑者、缚者,非相仇也,期有得耳;果无有,终亦稍宽之,非仁术乎?”曰:“是立法以警其余,且惩后也;不如此,则人有幸心。”主梏扑者亦然。余同逮以木讯者三人:一人予三十金,骨微伤,病间月;一人倍之,伤肤,兼旬愈;一人六倍,即夕行步如平常。或叩之曰:“罪人有无不均,既各有得,何必更以多寡为差?”曰:“无差,谁为多与者?”孟子曰:“术不可不慎。”信夫!

诗句

凡死刑狱上,行刑者先俟于门外,使其党入索财物,名曰“斯罗”。富者就其戚属,贫则面语之。其极刑,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其绞缢,曰:“顺我,始缢即气绝;否则,三缢加别械,然后得死。”唯大辟无可要,然犹质其首。用此,富者赂数十百金,贫亦罄衣装;绝无有者,则治之如所言。主缚者亦然,不如所欲,缚时即先折筋骨。每岁大决,勾者十四三,留者十六七,皆缚至西市待命。其伤于缚者,即幸留,病数月乃瘳,或竟成痼疾。余尝就老胥而问焉:“彼于刑者、缚者,非相仇也,期有得耳;果无有,终亦稍宽之,非仁术乎?”曰:“是立法以警其余,且惩后也;不如此,则人有幸心。”主梏扑者亦然。余同逮以木讯者三人:一人予三十金,骨微伤,病间月;一人倍之,伤肤,兼旬愈;一人六倍,即夕行步如平常。或叩之曰:“罪人有无不均,既各有得,何必更以多寡为差?”曰:“无差,谁为多与者?”孟子曰:“术不可不慎。”信夫!    

译文

凡是死刑案件的审判前,执行刑罚的人在门外等候犯人,让同伙进入搜查财物,名为“斯罗”。富人会找亲戚索取财产,穷人则会当面要求钱财。对于死刑罪犯,他们会威胁说:“如果你顺从我,我就先刺穿你的心脏;否则的话,你的四肢将被砍断,但你的心脏却不会死。”对于被绞杀或吊死的罪犯,他们还会威胁道:“如果你顺从我,你刚一被绞死或吊死就会死亡;否则的话,你会被连续绞杀三次后再加上别的刑罚,才会最终死去。”只有对那些死刑罪犯无法勒索到财物的情况,才会取走他们的首级。利用这种方法,那些富裕的人贿赂几十上百金,穷人也会把衣服都卖光了;如果没有人能够贿赂到的话,那些被捆绑的罪犯就会被按照所说的那样对待。负责捆绑的人也是这样的,如果做不到自己希望的程度,那么在捆绑的过程中就会折断他们的骨头。每年进行的大刑案审理中,被判处死刑的大约有十分之三到四分之一,被留下来的也有大约十分之三到四分之一,这些人都被押送到西市等待处决。被判处死刑的人中有被伤害的,即使侥幸留下的人,也要病上几个月才能康复,有的人甚至会成为残废。我曾经向一位老胥吏问道:“那些人对被判刑和被捆绑的人,并不是出于敌意,只是希望得到财物罢了;如果他们得不到财物,那么最后对他们稍微宽容一些也是应该的吧?这不是一种仁慈的做法吗?”那位老胥吏回答说:“这就是制定法律来警告那些剩下的人,同时也是惩戒后来的人;如果不这样的话,那么人们就会有侥幸的心理了。”负责捆绑的人也是如此。我曾经一起逮捕三个人:其中一个给了30金币,他的骨头轻微受伤,病了一个月;另一个人给了一倍的金币,皮肤受伤,同时过了十天就好了;第三个人给了六倍的金币,当晚就恢复了正常行走。有人问他:“罪犯中的财富分配是不均匀的,既然大家都得到了好处,为什么还要再根据得到多少来区别对待呢?”那个回答的人说:“没有区别对待,谁会因为多给一些金币而感到满足呢?”孟子说:“这种做法是不可不谨慎的啊!”确实是这样啊!
”`

注释

  1. 斯罗:斯罗是古代印度的一种刑具,形状像网兜,中间有一条绳子,将犯人绑在柱子上,四周用绳子拉紧。犯人一旦挣扎,就会被绳索勒住脖子而死。
  2. 顺我:指死刑犯如果顺从执行者的命令,执行者会先刺穿心脏致死;否则的话,死刑犯会先被砍去四肢,然后被斩首。
  3. 极刑:指死刑中最严厉的刑罚,如斩头、腰斩、挖心等。
  4. 绞缢:指将犯人反绑双手或双脚,然后用一根绳子穿过两个环扣(绞机),通过拉紧绳子使两臂或双足绕圈绞死或吊死。
  5. 大辟无攸得:大辟是指最重的刑罚,无攸得就是没有可以掠夺的财物。
  6. 顺我,即先刺心:如果死刑犯顺从执行者的命令,执行者就会先刺穿心脏致死者;否则的话,死刑犯会被砍去四肢并立即斩首。
  7. 三日不食:三天不吃不喝地等待执行死刑的命令。
  8. 孟子曰:引用孟子的话作为结尾。
  9. 信夫:相信这句话是真的。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古代司法审判过程中的一些残酷做法。作者通过描绘死刑犯被执行死刑的不同方式以及他们对死刑的态度,反映了当时社会法律制度下的严苛和残忍。诗中的语言生动形象,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展示了死刑执行过程中的种种手段,以及对死刑的恐惧和无奈。同时,诗中也反映了古代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和人性的冷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