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这首诗的标题是《为学一首示子侄》,是苏轼在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所作的。它阐述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正确认识自己的才能,并提出了“聪敏之用,岂有常哉”的观点。
下面是诗句和译文:
一、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注释:
- 天下事:指世间的一切事情。
- 有难易乎:是否有什么困难或容易呢?
-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如果去做,那么困难的也会变得容易。
- 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如果不去做,那么容易的事情也会变得困难。
- 人之为学:人的求学过程。
- 有难易乎:是否有什么困难或容易呢?
- 学之,则难者亦易矣:如果去学习,那么困难的也会变得容易。
- 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如果不去学习,那么容易的事情也会变得困难。
二、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
注释:
- 吾资之昏:我资质愚笨。
- 不逮:比不上。
- 学之:学习。
- 旦旦而学之:每天勤奋地学习。
- 迄乎成:直到完成。
- 亦不知其昏与庸也:也不知道自己是愚笨还是平庸。
三、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注释:
- 吾资之聪:我天赋聪明。
- 倍人:比别人强。
- 屏弃而不用:被废弃不用。
- 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与其说他们是愚蠢和平庸,不如说他们和聪明一样。
- 圣人之道:孔子的道德学问之道。
- 卒于鲁也传之:最后由鲁哀公继承并传播下去。
- 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聪明才智的使用是否有固定标准呢?
四、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注释:
- 蜀之鄙:四川边境。
- 二僧:两个和尚。
- 其一贫:其中一个很贫穷。
- 其一富:另一个人很富有。
- 语于:告诉。
- 吾欲之南海:我想去南海。
- **何如?」:怎么样?
- 子何恃而往:你怎么打算去呢?
- 吾一瓶一钵足矣:我用一个瓶子和一碗饭足够了。
-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富人回答说:“我有几年想买条船下去,但还没能实现。”
- **子何恃而往?」”第二年,这个穷和尚从南海回来,把这件事告诉了富人,富人感到很惭愧。
赏析:
这首诗通过讲述两个和尚的故事,表达了苏轼对学习和人生态度的看法。他认为无论一个人多么聪明或者愚笨,都应该勤奋学习,不断努力。同时,他也提醒人们不要过分依赖自己的天赋,要脚踏实地地去追求知识和真理。这种积极向上、永不放弃的精神,正是我们现代人所需要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