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书教以禅学,引文文山诗语云云。似乎文山不遇楚黄道人,便不能了死生者。仆不以为然。

古豪杰视死如归,不胜屈指,倘必待禅悟而后能死节,则佛未入中国时,当无龙逢、比干。居士之意,以为必通禅而后能了生死耳。殊不知从古来不能了生死者,莫如禅。夫有生有死,天之道也。养生送死,人之道也。今舍其人道之可知,而求诸天道之不可知,以为生本无生,死本无死,又以为生有所来,死有所往。此皆由于贪生畏死之一念萦结于胸而不释,夫然后画饼指梅,故反其词以自解,此洪炉跃冶,庄子所谓不祥之金也。其于生死之道了乎否乎?子路问死,子曰:“未知生,焉知死?”当时圣人若逆知后之人必有借生死以惑世者,故于子路之问,萌芽初发而逆折之。

来书云:生死去来,不可置之度外。尤谬。天下事有不可不置之度内者,“德之不修,学之不讲”是也。有不可不置之度外者,“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是也。若以度外之事而度内求之,是即出位之思,妄之至也。

诗句:

1 来书教以禅学,引文文山诗语云云。 (来自彭尺木的来信教导我学习禅宗和引用了文天祥的诗句)

  1. 似乎文山不遇楚黄道人,便不能了死生者。 (似乎因为没有得到像楚黄道这样的人,文天祥就不能理解生死)

  2. 仆不以为然。 (我不这么认为)

  3. 古豪杰视死如归,不胜屈指,(古代的英雄视死如归,数不胜数)

  4. 倘必待禅悟而后能死节,则佛未入中国时,当无龙逢、比干。 (如果一定要等到通过禅宗修行才能为国尽忠,那么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就不会有像龙逢和比干这样的人)

  5. 居士之意,以为必通禅而后能了生死耳。 (居士的意思,认为只有通过禅宗修行才能理解生死)

  6. 殊不知从古来不能了生死者,莫如禅。 (但不知道自古以来没有解决生死问题的人中,谁比禅宗更差)

  7. 夫有生有死,天之道也。 (人生有生有死,这是自然的规律)

  8. 养生送死,人之道也。(养生与送终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

  9. 今舍其人道之可知,而求诸天道之不可知,以为生本无生,死本无死。(现在人们放弃已知的人道生活,而去追求不可知的天道,认为生本来没有生命,死本来没有死亡)

  10. 又以为生有所来,死有所往。 (又认为生是有所来源的,死是有所去向的)

  11. 此皆由于贪生畏死之一念萦结于胸而不释,(这都是由于贪生怕死的念头在心中纠结而不能解脱)

  12. 14.夫然后画饼指梅,故反其词以自解,此洪炉跃冶,庄子所谓不祥之金也。 (然后画出饼指梅花,以此来安慰自己,这正如庄子所说的不祥之物)

  13. 其于生死之道了乎否乎?子路问死,子曰:“未知生,焉知死?”当时圣人若逆知后之人必有借生死以惑世者,故于子路之问,萌芽初发而逆折之。 (关于生死之道,孔子回答说他还没有能力知道如何生存,又怎么能够知道如何死亡呢?圣人如果预见到了后世的人一定会利用生死来迷惑世人,所以他对子路关于生死的提问做出了提前的否定)

    译文:

    来自彭尺木的来信教导我学习禅宗和引用了文天祥的诗句,似乎是认为文天祥没有遇到像楚黄这样的人,就不能明白生死的道理。但我并不这样认为。历史上的英雄视死如归,数不胜数。如果一定要等待禅宗修行才能为国尽忠,那么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就不会有像龙逢和比干这样的英雄。居士的意思是认为只有通过禅宗修行才能理解生死。但事实上,自古以来没有解决生死问题的人中,谁比禅宗更差?
    人生有生有死,这是自然的规律;养生与送终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现在人们放弃已知的人道生活,而去追求不可知的天道,认为生本来没有生命,死本来没有死亡。又认为生是有所来源的,死是有所去向的。这些都是由于贪生怕死的念头在心中纠结而不能解脱。然后画出饼指梅花,以此来安慰自己,这正如庄子所说的不祥之事。他对生死之道的看法如何呢?孔子回答说他还没有能力知道如何生存,又怎可能知道如何死亡呢?圣人如果预见到了后世的人一定会利用生死来迷惑世人,所以他对子路关于生死的提问做出了提前的否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