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使佛果能出死入生,仆亦何妨援儒入墨。而无如二千年来,凡所谓佛者,率皆支离诞幻,如捕风然,视之而不见,听之而不闻,祷之而不应。如来、释迹与夏畦之庸鬼同一虚无,有异端之虚名,无异端之实效,以故智者不为也。试思居士参稽二十年,自谓深于彼法者矣。然而知生之所由来,能不生乎?知死之所由去,能不死乎?如仆者自暴自弃,甘心为门外人矣。然而不知生之所由来,便不生乎?不知死之所由去,便速死乎?生死去来,知之者与不知者无以异也。盍亦听其自生自死,自去自来而已矣。
《易》曰:“乾坤毁,则无以见易。”言乾坤有时而生死也。《诗》曰:“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言陵谷有时而来去也。生死去来,天地不能自主,而况于人?居士宁静寡欲,有作圣基,惜于生死之际,未免有己之见存,致为禅氏所诱。有所慕于彼者,无所得于此故也。独不见孟子之论生死乎曰:“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陶潜之论生死乎曰:“浮沉大化中,不恋亦不惧。”士君子纵不能学孟子,亦当法渊明。名教中境本廓然,奚必叛而他适!
这首诗是明代文学家杨慎的《答彭尺木进士书》,表达了作者对于生死、佛学的看法。
下面是诗句的逐句释义:
- 虽然,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 “虽然,”表示让步或转折,引出下文。
- “富而可求也”,意思是追求财富是可以的,不必太过执着。
- “虽执鞭之士”,指的是地位较低的人(如马夫),但愿意为事业努力(比喻)。
- “吾亦为之”,表明即使地位低下的人,也会为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去奋斗。
- 使佛果能出死入生,仆亦何妨援儒入墨。
- “使佛果能出死入生”,意思是如果佛教能够使人从死亡中解脱出来,那么我也可以接受儒家的思想(即入墨)。
- “援儒入墨”,意味着将儒家的道德观念与佛教的教义结合,以达到更高的境界。
- 而无如二千年来,凡所谓佛者,率皆支离诞幻,如捕风然,视之而不见,听之而不闻,祷之而不应。
- “而无如二千年来”,表示对历史上佛教发展过程中的种种乱象感到无奈。
- “凡所谓佛者”,泛指所有的佛教徒。
- “率皆支离诞幻”,形容佛教徒们的行为多是虚假不实的。
- “如捕风然”,比喻佛教徒的行为如同捕捉风一样难以捉摸,无法真正理解。
- “视之而不见,听之而不闻,祷之而不应”,形容佛教徒的行为既看不见也听不见,也无法得到他们的回应。
- 如来、释迹与夏畦之庸鬼同一虚无,有异端之虚名,无异端之实效,以故智者不为也。
- “如来、释迹”,指的是佛教创始人佛陀及其弟子释迦牟尼的形象。
- “夏畦之庸鬼”,比喻那些平凡无奇的人。
- “同一虚无”,形容三者(佛、释迦牟尼、庸鬼)都是空幻的存在,没有实际的意义。
- “有异端之虚名”,虽然它们都有“虚名”(名声),但实际上并没有实际的效果。
- “无异端之实效”,同样,它们也没有真正的效用。
- “以故智者不为也”,因此聪明的人不会去追求这些虚幻的东西。
- 试思居士参稽二十年,自谓深于彼法者矣。然而知生之所由来,能不生乎?知死之所由去,能不死乎?如仆者自暴自弃,甘心为门外人矣。
- “试思居士”,指彭尺木,他花费了二十年的时间研究佛学。
- “自谓深于彼法者矣”,认为自己对佛学的理解和实践都很深。
- “知生之所由来”,意思是了解生命的起源和意义。
- “能不生乎?”询问自己是否能超越生死,达到一种超脱的状态。
- “如仆者自暴自弃,甘心为门外人矣”,彭尺木由于过于追求名利,最终放弃了自己的信仰,成为了佛门之外的人。
- 然而不知生之所由来,便不生乎?不知死之所由去,便速死乎?生死去来,知之者与不知者无以异也。盍亦听其自生自死,自去自来而已矣。
- “然而不知生之所由来,便不生乎?”彭尺木不明白生命的来源和意义,因此无法超越生死的境界。
- “不知死之所由去,便速死乎?”彭尺木不明白死亡的来源和原因,因此会早早地走向死亡。
- “生死去来,知之者与不知者无以异也。”无论是明白生死的人还是不明白生死的人,他们的生命经历都是相同的。
- “盍亦听其自生自死,自去自来而已矣。”建议人们不要过于执着于生死的问题,应该顺其自然地接受生命和死亡的到来。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话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于生死、佛学的看法。他认为,无论一个人是否懂得生死的道理,都无法改变他的命运。因此,他建议人们不要过于纠结于生死的问题,而是要顺其自然地接受生命和死亡的到来。这种态度体现了道家和佛家的哲学思想,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