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没而大道微,汉儒承秦灭学之后,始立专门,各抱一经,师弟传受,侪偶怨怒嫉妒,不相通晓,其于圣人之道,犹筑墙垣而塞门巷也。久之,通儒渐出,贯穿群经,左右证明,择其长说。及其敝也,杂之以谶纬,乱之以怪僻猥碎,世又讥之。盖魏晋之间,空虚之谈兴,以清言为高,以章句为尘垢,放诞颓坏,迄亡天下。然世犹或爱其说辞,不忍废也。自是南北乖分,学术异尚,五百馀年。唐一天下,兼采南北之长,定为义疏,明示统贯,而所取或是或非,未有折衷。宋之时,真儒乃得圣人之旨,群经略有定说。元明守之,著为功令。当明佚君乱政屡作,士大夫维持纲纪,明守节义,使明久而后亡,其宋儒论学之效哉!且夫天地之远,久则必变。是故夏尚忠,商尚质,周尚文。学者之变也,有大儒操其本而齐其弊,则所尚也贤于其故,否则不及其故,自汉以来皆然已。明末至今日,学者颇厌功令所载为习闻,又恶陋儒不考古而蔽于近,于是专求古人名物制度训诂书数,以博为量,以窥隙攻难为功。其甚者,欲尽舍程朱,而宗汉之士,枝之猎而去其根,细之蒐而遗其巨,夫宁非蔽与?
《赠钱献之序》是清代文学家姚鼐创作的一篇散文 ,原文如下:
孔子没而大道微,汉儒承秦灭学之后,始立专门,各抱一经,师弟传受,侪偶怨怒嫉妬,不相通晓,其于圣人之道,犹筑墙垣而塞门巷也。
译文:
孔子去世后,儒家学说开始衰落,汉代的儒生们继承了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的文化断层,开始了对经典文献的系统整理和研究。他们各自钻研一部经典,通过师徒相传的方式传授知识,但由于学派间的嫉妒和矛盾,使得学者们无法深入理解孔子的真正教义,这就像是在墙上挖了一道缝隙,挡住了通向大门的道路。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后世学者逐渐努力寻求通解,从魏晋时期开始,一些空谈玄理的人兴起,他们以高深莫测的清言为美,轻视章句之学,导致儒学陷入了放诞颓废的境地,直至整个时代灭亡。然而,即使这样,仍有人珍视这些空谈的理论,不忍完全抛弃它们。
南北朝时,由于政治上的分裂,学术上也逐渐出现了分歧,这种长期的分治状态持续了五百多年。到了唐代,国家统一,开始兼收并蓄南北学问的长处,编纂义疏,明确地表明了儒家经典的正统地位。但即便如此,对于各种解释仍然存在争议,并没有达到一个共识。
宋朝时期,真正的儒学才逐渐确立了其权威,对各个经典都有了较为明确的解读。元、明两代继续维护这一传统,将儒学定为国家的基本制度。直到明朝末年,社会动荡,士大夫们在维护纲纪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坚守节义,使得明朝能够维持了很长时间的稳定。
自古以来天地的变迁总是在不断发生,就像夏季崇尚忠诚,商代崇尚质朴,周代崇尚文雅一样。学者们的演变也是由大儒来引领和整合,如果能够把握到精髓并能超越前人的局限,那么所崇尚的就会比过去的更加优秀。否则,就会落后于前辈的水平。自汉朝以来,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下去。
在明末至今日,学者们已经厌倦了朝廷所规定的教条式教育,又反感那些缺乏历史考证的陋儒,因此他们开始专注于探索古代文献中的具体物象、制度和训诂等,以此来扩大视野并寻找突破点。其中一些人甚至试图摒弃程朱理学,回归到汉代的纯正儒学中,这种做法被称为“宗汉之士”。
这种倾向不仅局限于理论层面的追求,在实践中也是如此。有些学者过于注重形式而忽视了内容的实质,他们甚至用细枝末节来取代对根本问题的探讨。这种现象无疑是一种误导,因为它可能会导致人们忽视重要的问题,从而迷失方向。
《赠钱献之序》不仅是一篇关于儒学发展历程的论述,它更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的演变过程。通过对这段历史的回顾,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及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传承与创新。同时,这篇序言还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教训,提醒我们在面对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发展时,应当如何保持批判性的思考和开放的心态,以促进文化的持续发展和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