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沧浪《诗话》谓:“盛唐诸公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澈玲珑,不可凑拍,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影,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余谓北宋以前之词亦复如是。然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

严沧浪《诗话》谓:“盛唐诸公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澈玲珑,不可凑拍,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影,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余谓北宋以前之词亦复如是。

译文:

严沧浪在《诗话》中说:“唐代的诗人,他们追求的只是兴趣,就像羚羊挂在树上,没有痕迹可寻。所以他们的美妙之处,就像清澈透明、玲珑剔透,无法用音乐来配合,就像是空中的声音,相互中的颜色,水中的影子,镜子中的影像,虽然语言有限但是意境无限。”我认为北宋之前的词也如此。

注释:

严沧浪:《诗话》是中国古代文学评论家严迪昌所著的一部诗学著作。他通过对唐代诗歌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提出了“兴趣”这一重要的诗歌审美标准。他认为,唐代的诗人追求的是“兴趣”,而非刻意雕琢的意象或者华丽的辞藻。这种“兴趣”体现在他们对自然景物、社会生活以及人生情感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感受上。通过捕捉生活中的细微之处,诗人能够将读者带入到一种超越文字表达的境界之中,使得作品具有了独特的韵味和深远的意义。

“盛唐”指的是唐朝的鼎盛时期,大约是公元713年至公元793年之间。这个时期的诗歌以其豪放、奔放的风格而闻名于世。在这个时期,许多诗人都注重诗歌的情感表达,他们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抒发个人情感等方式来展现自己内心世界的丰富与复杂。他们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生命、自然、爱情等主题的思考与探索,展现了一种超越世俗束缚的精神风貌。

羚羊挂角:这是唐代诗人王维所创造的一个典故。传说中有一位猎人在山上射中了一只羚羊,但当他准备取猎物时却发现羚羊已经飞跑而去。于是他只好追赶羚羊直到它停下。就在这时他突然发现羚羊的角竟然像悬挂在空中一样。后来这个典故就被用来比喻文章或言论写得巧妙绝伦、不着痕迹。

无迹可求:这是指羚羊挂角这样的艺术境界是无法用常规的方法去追寻和模仿的。因为这种境界是作者在创作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的,而不是刻意为之的结果。它需要作者具备深厚的艺术修养和敏锐的观察力才能达到这种高度。

透澈玲珑:这是指艺术作品能够深入到事物的本质中去,展现出一种清晰透彻、精致玲珑的效果。这种效果不仅仅是形式上的美,更是心灵上的触动和共鸣。它能够让人们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意和内涵。

不可凑拍:这是指艺术作品的节奏和韵律不是人为安排的,而是自然形成的。它需要作者具备一定的艺术素养和技巧才能够把握得恰到好处。同时,它也要求读者能够用心去感受其中的节奏和韵律,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作品的艺术魅力。

空中之音:这是指艺术作品能够超越物质形态的限制而存在。它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被人们所感知和体验。这种声音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它代表着自由、无拘无束的精神境界。

相中之色:这是指艺术作品中的色彩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作用。它不仅仅是对现实的再现,更是艺术家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个人情感的表达。色彩在这里成为了一种语言符号,能够传达出更多的思想和信息。

水中之影:这是指艺术作品能够像影子一样存在于人们的心中。它不需要太多的修饰和夸张就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和影响。这种影子可以是美好的也可以是悲伤的,但无论如何都能够引起人们内心的共鸣和思考。

镜中之象:这是指艺术作品能够反映出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状态。它通过形象的塑造和表现让人们看到了自己的过去、现在甚至是未来。在这个过程中艺术作品成为了一面镜子让人们能够看到自己的真实面貌。

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是指艺术作品虽然语言有限但却能够表达出无限的意义和内容。它不仅仅是文字上的表达更是情感上的交流和传递。通过艺术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同时也能够引发我们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北宋以前诗歌特点的探讨,进一步阐述了严沧浪对于艺术的理解。他认为诗歌应该追求的是意境而非单纯的技巧和形式。这种境界是通过诗人对生活、自然、情感等方面的深入观察和体验所达到的一种超越文字表达的境界。在这种境界中,诗歌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而是心灵的交流和共鸣。因此,要想创作出真正的好诗就需要诗人不断地深入生活、观察自然、体验情感并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法将这种感受传递给读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境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