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月,山之叟担一牡丹,高可隐人,枝柯鄂韡!,蕊丛丛以百数。主人异目视之,为损重赀。虑他处无足当是花者,庭之正中,旧有数本,移其位让焉。幂锦张烛,客来指以自负。亡何花开,薄如蝉翼,较前大不如。怒而移之山,再移之墙,立枯死。主人惭其故花,且嫌庭之空也,归其原,数日亦死。

客过而尤之曰:“子不见夫善相花者乎?宜山者山,宜庭者庭。迁而移之,在冬非春。故人与花常两全也。子既貌取以为良,一不当,暴摧折之,移其非时,花之怨以死也诚宜。夫天下之荆棘藜刺,下牡丹百倍者,子不能尽怒而迁之也。牡丹之来也,未尝自言曰:‘宜重吾价,宜置吾庭,宜黜汝旧,以让吾新。’一月之间,忽予忽夺,皆子一人之为。不自怒而怒花,过矣!庭之故花未必果奇,子之仍复其处,以其犹奇于新也。当其时,新者虽来,旧者不让,较其开孰胜而后移焉,则俱不死;就移焉,而不急复故花之位,则其一死,其一不死。子亟亟焉,物性之不知,土宜之不辨,喜而左之,怒而右之。主人之喜怒无常,花之性命尽矣!然则子之病,病乎其己尊而物贱也,性果而识暗也,自恃而不谋诸人也。他日子之庭,其无花哉!”

牡丹说
冬月,山之叟担一牡丹,高可隐人,枝叶茂盛!,蕊丛丛以百数。主人异目视之,为损害重赀。虑他处无足当是花者,庭之正中,旧有数本,移其位让焉。幂锦张烛,客来指以示之自负。亡何花开,薄如蝉翼,较前大不如。怒而移之山,再移之墙,立枯死。主人惭其故花,且嫌庭之空也,归其原,数日亦死。
译文:
寒冬腊月,一个山中的老头挑着一担牡丹,高度足以让人隐蔽其中,树枝交错茂密!,花朵众多成百上千。主人诧异地观看,认为这会损伤大量钱财。担心其他地方没有适合的牡丹,庭院正中原本就有数株牡丹,他便将它们挪到一边。用锦帛覆盖蜡烛,客人来时指着牡丹自负地说:“我把它带来了。”不久花儿开放了,薄薄的花瓣像蝉翼一般透明,与以前相比大大逊色。他生气地把牡丹移到山上,又移到墙上,立刻便枯萎死了。主人为自己的旧牡丹感到惭愧,而且因为庭院空旷而嫌弃它。他将牡丹带回家,几日后牡丹也死了。
赏析:
《牡丹说》这首诗通过讲述一个故事来揭示物性与人性的冲突和矛盾。诗中的主人翁因一时贪恋牡丹的美丽而忽视了其自然生长规律,导致牡丹无法适应新的环境而枯萎死亡。这个故事警示人们要尊重万物的生长规律,顺应自然的法则,才能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状态。同时,它也表达了一种对美的欣赏与追求,强调在欣赏美的同时要懂得保护和珍惜自然之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