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名其沆,字同初,嘉定县学生员。世本儒家,生尤夙惠,下笔数千言,试辄第一。风流自喜,其天性也。每言及君父之际及交友然诺,则断然不渝。北京之变,作大行皇帝、大行皇后二诔,见称于时。与余三人每一文出,更相写录。北兵至后,遗余书及记事一篇,又从余叔处得诗二首,皆激烈悲切,有古人之遗风。然后知闺情诸作,其寄兴之文,而生之可重者不在此也。

生居昆山,当抗敌时,守城不出以死,死者四万人,莫知尸处。以生平日忧国不忘君,义形于文若此,其死岂顾问哉?生事母孝,每夜归,必为母言所与往来者为谁,某某最厚。死后,炎武尝三过其居,无已,则遣仆夫视焉。母见之,未尝不涕泣,又几其子之不死而复还也。然生实死矣!生所为文最多,在其妇翁处,不肯传;传其写录在余两人处者,凡二卷。

吴同初行状

生名沆,字同初,嘉定县学生员。世世代代都是儒家学者,生特别早慧,下笔千言,考试每次都是第一名。他自认为风流潇洒,这是他的天性。每当谈到君父之事和交友之间的约定,他就坚决不改变。北京之变时,他作了大行皇帝和小行皇后两个哀悼文章,在当时很有名望。与他三人一起写作文章,互相写录。北兵入侵后,他给我和另外两人寄来了一封信和一个记录事情的文章,又从我的叔处得到两首诗,都是激昂悲切的,有古人遗风的味道。然后才知道他的闺情诗作,是他的抒怀之作,而值得重视的不是在这里。

生居住在昆山,当他在抗敌时,坚守城池不出,以死相拼,死了四万人,没有人知道尸骨在哪里。他平时总是忧国忘君,义气表现在文字上如此,他的死难道是可问的吗?生侍奉母亲很孝顺,每夜回来时,一定告诉母亲自己与哪些人交往最深,某某最好。死后,顾炎武曾经三次路过他的家,没办法,就派仆人去看。母亲见了,没有不哭的,好像儿子还活着一样。然而生已经死了!生所写的文章很多,在他妻子的公公那里,不肯传给他;传给我和我两人的只有二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