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美周公而曰「笾豆有践」,恶凡伯而曰「彼疏斯稗」。古之于饮食也若是重乎?他若《易》称「鼎烹」,《书》称「盐梅」,《乡党》、《内则》琐琐言之。孟子虽贱「饮食之人」,而又言饥渴未能得饮食之正。可见凡事须求一是处,都非易言。《中庸》曰:「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典论》日:「一世长者知居处,三世长者知服食。」古人进离肺,皆有法焉,未尝苟且。「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圣人于一艺之微,其善取于人也如是。

余雅慕此旨,每食于某氏而饱,必使家厨往彼灶觚,执弟子之礼。四十年来,颇集众美。有学就者,有十分中得六七者,有仅得二三者,亦有竟失传者。余都问其方略,集而存之。虽不甚省记,亦载某家某味,以志景行。自觉好学之心,理宜如是。虽死法不足以限生厨,名手作书,亦多出入,未可专求之于故纸;然能率由;日章,终元大谬,临时治具,亦易指名。

【诗句】
随园食单·序诗人美周公而曰「笾豆有践」,恶凡伯而曰「彼疏斯稗」。古之于饮食也若是重乎?

【译文】
诗人赞美周公却说“笾和豆中有实际的内容”,厌恶凡伯却说“他疏远了,那些东西就是稗草”。古代对于饮食的重视程度是怎样的呢?

【注释】

  • 随园食单:这是清代袁枚所著的一本关于烹饪的专著。
  • 序:这里可能是序言或者引子部分,通常用来介绍作者、作品的背景或主题等。
  • 诗人:指古代的文人墨客,这里特指袁枚。
  • 周:周公,中国古代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 笾豆:古代的一种礼器,常用来盛放食物。
  • 践:实际的意思,此处指内容充实。
  • 凡伯:古代人物,具体身份不详,这里用他来形容那些做事不实在的人。
  • 疏斯稗:比喻不实在的东西,像杂草一样。
  • 古之于饮食也若是重乎:意思是古代对于饮食的重视程度是怎样的呢?

【赏析】
这首诗是一篇序文,主要介绍了《随园食单》的写作背景及其主要内容。诗中通过赞美周公和批评凡伯的行为,表达了古人对于饮食的重视程度。同时,诗中还提到了《随园食单》的作者——袁枚,以及他的写作初衷。整体来看,这首诗语言简练,含义深刻,既体现了袁枚的文学才华,也展示了古代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