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分书只汉碑可学,更无古人真迹。近日学分书者乃云:“碑刻不足据。”不知学何物?
汉人分书多剥蚀,唐人多完好。今之昧于分书者多学碑上字,作剥蚀状,可笑也!虞世南庙堂碑全是王法,最可师。
贫人不能学书,家无古迹也。然真迹只须数行便可悟用笔。间架规模,只看石刻亦可。
学草书须逐字写过,令使转虚实一一尽理,至兴到之时,笔势自生。大小相参,上下左右,起止映带,虽狂如旭、素,咸臻神妙矣。古人醉时作狂草,细看无一失笔,平日工夫细也。此是要诀。
姜白石论书,略有梗概耳。其所得绝粗,赵松雪重之,为不可解。如锥画沙,如印印泥,如古钗脚,如壁拆痕,古人用笔妙处,白石皆言不必。然又云:侧笔出锋。此大谬。出锋者末锐不收。褚云透过纸背者也,侧则露锋在一面矣。
钝吟书要
八分书只汉碑可学,更无古人真迹。近日学分书者乃云:“碑刻不足据。”不知学何物?
注释:钝吟书,即苦思钻研书法的意思。八分书是隶书的一种,起源于汉代,只有汉代的碑文可以学习,因为汉代的石碑上刻有隶书。最近有些人认为“碑刻不足据”,意思是认为碑文不能作为学习的依据。他们不知道应该学习什么。
汉人分书多剥蚀,唐人多完好。今之昧于分书者多学碑上字,作剥蚀状,可笑也!虞世南庙堂碑全是王法,最可师。
注释:分书,指隶书的另一种形式,笔画更加细长。汉人的分书大多已经剥蚀,唐朝的分书大多保存完好。现在很多不擅长分书的人学习碑上的字体,做出剥蚀的样子,真是可笑!虞世南的庙堂碑是全部都是王法,是最值得学习的。
贫人不能学书,家无古迹也。然真迹只须数行便可悟用笔。间架规模,只看石刻亦可。
注释:贫人没有条件学习书法,家里也没有古代的书迹可供学习。但是只要有几行的真迹,就可以理解用笔的技巧。至于书写的结构布局,只要看石刻就足够了。
学草书须逐字写过,令使转虚实一一尽理,至兴到之时,笔势自生。大小相参,上下左右,起止映带,虽狂如旭、素,咸臻神妙矣。古人醉时作狂草,细看无一失笔,平日工夫细也。此是要诀。
注释:学习草书必须一字一句地练习,让笔画的实虚变化都表达清楚。到了兴致来的时候,笔势自然产生。草书的大小、高低、远近、开始与结束等都要相互映衬,即使是像王羲之、张旭那样狂放的书法家,也都能达到很高的境界。古人醉酒时创作狂草书法,仔细观看没有一笔失误,这是因为平时的功夫非常细致。这是最重要的诀窍。
姜白石论书,略有梗概耳。其所得绝粗,赵松雪重之,为不可解。如锥画沙,如印印泥,如古钗脚,如壁拆痕,古人用笔妙处,白石皆言不必。然又云:侧笔出锋。此大谬。出锋者末锐不收。褚云透过纸背者也,侧则露锋在一面矣。
注释:姜白石谈论书法的理论,虽然有所概括,但他的见解很浅薄。赵松雪非常重视他的观点,但他认为是不可理解的。就像用锥子在墙上划过留下的痕迹一样,用印章印在纸上留下的痕迹一样,用古钗头尖的部分留下的痕迹一样,用墙壁被挖开后留下的残迹留下的痕迹一样,这些古人用笔的精妙之处,姜白石都认为这是不需要学习的。然而他又说:“侧笔出锋”。这是错误的。出锋是指笔锋尖锐但不收住。褚遂良说过:“透过纸背也能看见”,这是侧锋的写法,而侧锋则是将笔锋露在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