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啼花落,皆与神通。

人不能悟,付之飘风。

惟我诗人,众妙扶智。

但见性情,不著文字。

宣尼偶过,童歌沧浪。

闻之欣然,示我周行。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注意理解全诗的内容和思想情感。

此诗为《续诗品》,作者不详。首二句“鸟啼花落,皆与神通”表明诗人的超脱和自由。三、四句“人不能悟,付之飘风”指出了人的认识局限性。五、六句“惟我诗人,众妙扶智”表明诗人是具有高超智慧的人。七、八句“但见性情,不著文字”说明诗人能直接领悟事物的本质而不必通过文字来加以描述。九、十句“宣尼偶过,童歌沧浪”说明圣人也有过失,而诗人却能以童心看待世界,这表现了诗人的高远情怀和旷达的胸襟。最后两句“闻之欣然,示我周行”说明诗人从诗人身上受到了启发。

【答案】

译文:鸟儿啼叫,花儿凋落,都与神通有关,人们不可能悟出道理来。只有我这位诗人,能够掌握万物的道理。只看见人的本性,而不依赖文字。孔子偶尔经过这里,就唱起《沧浪之歌》。听了很高兴,给我启示。

赏析:①这首诗是一首咏怀之作。《续诗品》序云:“吾常谓诗人少陵得其所长,太白得其所短,维天宝以来,未有一人兼之者。”据此可推知,此诗当为诗人自况。

②第一联“鸟啼花落,皆与神通”。诗人把“鸟啼花落”,作为自己的写照,并赋予它们一种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从而表达了自己“神悟”的胸怀。这是全篇的基调,也是诗人精神世界的集中写照。

③第二联“人不能悟,付之飘风”。人往往不能超越常人,因此要“神悟”,才能达到“众妙扶智”“不著文字”的境界。

④第三联“惟我诗人,众妙扶智”。诗人认为只有他才掌握了万物的道理。

⑤第四联“但见性情,不著文字”,诗人认为只有诗人才能看到事物的本来面貌,他能够直接观察事物的本质,不依赖于文字。

⑥第五联“宣尼偶过,童歌沧浪”。圣人也有过失,而诗人却能以童心看待世界,这表现了诗人的高远情怀和旷达的胸襟。

⑦第六联“闻之欣然,示我周行”。听到这些诗句后感到高兴,于是诗人向读者表示愿意把自己的感受告诉读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