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新政治自公开,放绝大光明,遍索今昔名臣,知难拟议;
斯道主持更谁寄,有无穷哀痛,岂徒二三小子,怆失依归。
【注释】
①张之洞:清末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洋务派代表人物。
②维新:指维新运动,即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是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发生在清朝的一次政治改革运动。
③放绝大光明:指变法失败后的惨状。“放”是废除的简体字,“绝大光明”是“绝大光明正大”的简化,指变法彻底失败了。
④今昔名臣:指当时的一些名臣。
⑤斯道:此道,指变法维新之道。“斯”是代词,指变法维新之道。主持:掌管,管理,领导;“寄”是承担的意思。“更谁寄”意为:谁来承担这责任?
⑥无穷哀痛:指变法维新失败后所带给人们的无尽的悲哀和痛苦。
⑦岂徒:难道仅仅。二三小子:泛指一般年轻人,指当时一些参与或同情变法维新运动的人。
⑧怆失依归:指因变法失败,人们无法再找到自己的依靠或归宿。
【赏析】
这是一首对维新运动的挽联,诗人以极其沉痛的心情表达了变法失败后人们的悲愤心情。
首句“维新政治自公开”,意思是说维新的政治主张已经公开了,但结果却失败了。这里用了一个“自”字,表示出乎意料,与上句的“公然”一词相呼应。
第二句话“放绝大光明,遍索今昔名臣”,意思是说变法运动彻底失败了,连那些曾经为变法事业做出过贡献的名臣们也无济于事。这里用了两个典故。一个是“放绝大光明”,出自《庄子·外物》:“子贡南游于楚,反于晋,遇旧故。予方与之从容言乐,摄衣而上,曰:‘吾乡者,直假死以为文,今也乃才士。愿复见如故’”;意思是说子贡南游于楚国,回到晋国后遇到老朋友,他正在与朋友畅谈快乐的事情,便脱下衣服,跳上桌子说:“我家乡的人,只是把死亡作为文章的装饰;如今你们却是真正的人才。”另一个典故是“今昔名臣”,出自《史记·留侯世家》:“今时群臣,独沛公一顾,未尝不称善,为之尽欢而罢。”意思是现在这些大臣们,只有刘邦一个人看重他们,常常称赞他们,让他们玩得痛快才结束。这两个典故都说明了这些人在当时是多么有名望和受到重视,但是变法失败后,他们却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变法失败,这是多么令人痛心疾首的事情啊!
第三句“斯道主持更谁寄”,意思是说谁又来承担起这个责任呢?这里用了一个“更”字,表示再次强调。
第四句话“有无穷哀痛,岂徒二三小子,怆失依归”。意思是说这种哀痛是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难道仅仅只有那些年轻的人才能体会吗?“怆失依归”的意思是感到失落和无所依托。这里用了一个典故。在《汉书·董仲舒传》中有这样一句话:“董仲舒三年不调,家居三年,发愤作《春秋繁露》,叹息曰:‘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此人之所以生者也;非其所有,非其所自有也。’”意思是董仲舒三年没有获得升迁的机会,在家里闲居了三年。他感叹天道与人的关系,认为天道是人开始的时候,父母是人类的根本,这是人们生存的基础。如果不是他所拥有的,又不是他所固有的。这里所说的“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与本诗中的“有无穷哀痛”一句有着密切的联系。也就是说,这种哀痛是无穷无尽的,不是只属于少数人的。
整首诗用四字句式,简洁明快地表达了作者对于变法失败后人们所遭受的巨大痛苦的悲痛之情以及由此产生的无尽哀痛。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作者深厚的爱国情怀以及对国家未来的殷切期待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