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一文忠,彼一文忠,彼弭乱之终,此酿乱之始,并宫府中外以调和,谁为罪魁,谁为功首,必有定论矣;
成也相国,败也相国,败不居其过,成则居其名,更戊戌庚子诸祸变,而竟生荣,而竟死哀,谓非厚幸欤。
【诗句】
挽荣禄联
此一文忠,彼一文忠,彼弭乱之终,此酿乱之始,并宫府中外以调和,谁为罪魁,谁为功首,必有定论矣;
成也相国,败也相国,败不居其过,成则居其名,更戊戌庚子诸祸变,而竟生荣,而竟死哀,谓非厚幸欤。
【译文】
文忠公和文忠公,他们一个平息了叛乱,一个又引发叛乱。他们都被调往宫府内外去调和,谁是罪魁祸首,谁是功劳最大的人,一定会有定论的。
成功了就是宰相,失败了也是宰相,失败了不承担自己的过错,成功了就占据着自己的名声。经历了戊戌政变和庚子拳乱等祸变,最终还是生出了文忠公,最终还是死了文忠公,难道这不就是天赐良机吗?
【注释】
- 挽荣禄联:指的是光绪帝在戊戌变法失败后,为了挽回局面,对支持变法的官员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弹劾。
- 此一文忠:这里的“此”指的是光绪帝,“一文忠”指的是支持光绪帝变法的大臣们。
- 彼一文忠:这里的“彼”指的是反对变法的顽固派官僚。
- 彼弭乱之终,此酿乱之始:意思是说,那些顽固派官僚是导致社会混乱的根源,而光绪帝则是造成社会动荡的始作俑者。
- 宫府中外以调和:指的是光绪帝在处理国内外事务时,试图通过各种手段来平息争端,维护稳定。
- 谁为罪魁,谁为功首:这句话的意思是在这场政治斗争中,谁是主要的罪魁祸首,谁是主要的功臣。
- 成也相国,败也相国:这句话是指支持或反对变法的人,无论成败,都被称为“相国”。
- 戊戌政变:发生在1898年的政变事件,由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领导的政治改革运动被慈禧太后所镇压。
- 庚子拳乱:发生在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由于列强的介入,导致了中国的一系列战争和屠杀。
- 生荣:指支持变法的官员得到了晋升或者荣誉。
- 死哀:指反对变法的官员遭到了贬谪或者死亡。
- 谓非厚幸欤: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这样的天赐良机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一定的必然性。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光绪帝戊戌变法前后的政治斗争进行描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事件的深刻理解和思考。诗人认为,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变法的人,最终都会受到历史的审判。同时,他也指出了光绪帝在这场政治斗争中扮演的角色,以及他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于国家命运、政治局势的关注以及对历史事件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