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下有衣冠葬;席帽时知社稷臣。
【注释】
史可法:明朝末年名臣。祠:祠堂,这里指祭祀之所。联:对偶的诗句。衣冠葬:以衣冠埋葬。席帽:即“朝冠”,是古代官员戴的帽子。社稷:指国家,引申为天下。臣:这里指大臣。
【赏析】
这首七言律诗,是诗人于崇祯十三年(1640)春天游览苏州时写的。史可法祠在苏州城外,诗人到任后曾两次到访,写下了两首七绝和一首七律。这首七律就是他第二次来到苏州城西的史可法祠所写。此联是史可法祠的一副门联,上下联对仗工整,意境开阔,富有历史感,读来使人肃然起敬。
“梅花”句,意谓史可法墓前有梅花盛开,说明其一生清正廉洁、刚直不阿;“席帽”句,暗含史可法生前头戴朝冠,随时准备入朝议政,为国家分忧解难之意。上句赞美史可法清廉刚正、忠诚报国;下句赞扬史可法勤于政事、忠于职守。这两句是对史可法一生的概括性评价,表达了人们对他的崇敬之情。
“衣冠”句,意谓史可法死后安葬之处,周围环境优美,如同梅花盛开、朝冠高悬一样;“社稷”句,意谓史可法生前曾任明朝大臣,时刻关心国家的安危,是国家重臣。这两句既赞美史可法忠心耿耿、一心为国的高尚品质,又赞颂了他在位期间为国家尽心尽力的贡献。
“衣冠”句中的“衣冠”,指代死者;“社稷”句中的“社稷”,则指代国家。这两句是说,在史可法的墓地周围,可以看到梅花盛开、朝冠高悬的景象,可以感受到他对国家的忠诚与热爱。同时,也暗示着这位忠臣为国家付出的努力和贡献。
整首诗通过对史可法墓地周围环境的描绘,赞美了史可法的人品和功绩。通过对比史可法生前和死后的情景,更加突出了其一生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