仆本恨人,那禁得、悲哉秋气。
恰又是、将归送别,登山临水。
一派角声烟霭外,数行雁字波光里。
试凭高、觅取旧妆楼,谁同倚。
乡梦远,书迢递。
人半载,辞家矣。
叹吴头楚尾,倏然孤寄。
江上空怜商女曲,闺中漫洒神州泪。
算缟綦,何必让男儿,天应忌。

【注释】

仆本恨人,那禁得、悲哉秋气:我本是恨人的人啊,哪禁受得了这悲凉的秋气。

恰又是、将归送别,登山临水:正是要回家去告别,登山临水的时候。

一派角声烟霭外,数行雁字波光里:一片号角声在雾霭之外回荡,一群大雁排成一字长队飞过波光粼粼的江面。

试凭高、觅取旧妆楼,谁同倚:试着登上高楼,寻找着那曾经熟悉的妆楼,可还有谁与我一起倚靠着?

乡梦远、书迢递:故乡的梦境遥远,书信也常常往来受阻。

人半载,辞家矣:已过了半年了,我已经辞别家人。

叹吴头楚尾,倏然孤寄:感叹自己像被贬到吴地和楚地一样,忽然之间孤零零地寄居他乡。

江上空怜商女曲,闺中漫洒神州泪:只有长江上的女子们在弹奏着《商女词》,闺中的妇女们则纷纷流下伤心的眼泪。

算缟綦,何必让男儿,天应忌:算了吧,何必让男孩子去冒这个险呢!上天应该忌讳这样的行为。

【赏析】

这是一首怀乡思亲的词作。全词由写景入笔,再以抒情结尾。开头即点出“恨人”,然后才说“悲秋”。作者因被贬谪而产生怨恨心情是自然的;然而,“恨”与“悲”毕竟不同,前者是对客观事物的不满情绪,后者则是对主观境遇的伤感。这首词的主旨就是抒发一种悲秋感愤之情。

起首两句写登高所见之景,“仆本恨人”,“那禁得”、“悲哉秋气”。“仆本恨人”,说明作者是一位多愁善感之人,“悲哉秋气”四字,道出了他心中的悲苦之情。“恰又是、将归送别,登山临水”,又为后文抒怀作过渡。这里,“将归”、“送别”表明作者正处在归途中,“登山临水”则暗示着其时节当是秋天,因而“悲哉秋气”也就更加浓重了。

“派角声烟霭外”,“数行雁字波光里”,两句写登高所见之景。“角声”二字,既是写声音,也兼指景象。“烟霭外”“波光里”,既写出了角声在茫茫的秋空之中回荡,也写出了大雁在江面上排成一字长队飞行的景象。“数行”句用《诗·小雅·鹤鸣》“他山之石,可以为错”句意,借大雁自喻。“波光”句则以江水为比,暗寓自己的处境。“试凭高、觅取旧妆楼,谁同倚”,三句写登高所见之景。“旧妆楼”即旧日居住过的楼房,“谁同倚”则表明自己孤独无侣。“乡梦远,书迢递”,两句写所感之境。“书”,指书信。“梦”,指梦中的思念。“乡梦远”,说明自己的思乡之心非常强烈;“书迢递”,则说明自己的书信往往得不到及时回复。“人半载,辞家矣”,两句写所感之状。“人半载”是指自己离家已经半年了,“辞家矣”则表明自己的仕途坎坷,已经辞官在家了。

最后两句,“叹吴头楚尾,倏然孤寄”,感叹自己像被贬到吴地和楚地一样,忽然之间孤零零地寄居他乡。“江上空怜商女曲,闺中漫洒神州泪”,两句写所感之境。“商女曲”,即南朝民歌《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泥。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此处化用其意,以“商女曲”比喻自己的思家之情。“闺中漫洒神州泪”,则是以“神州泪”比喻自己的亡国之痛。“算缟綦,何必让男儿,天应忌”,两句是说:算了吧,我们这些男子汉何苦要去冒险犯难呢!上天也应该忌讳这种行为。“缟綦”是白色的丝带,这里指白绫制成的腰带。作者在这里用反问的手法,表达了对统治者的不满和抗议。

此词从登高所见、所闻写起,中间转入所感,末尾又回到所观,层次分明,结构严谨。全词语言质朴,感情真切,风格沉郁哀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