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仄群峰压,江纡乱石通。
滩声从地北,瘴气自天东。
采竹童乘筏,捞鱼家置笼。
滩师喜风利,拨棹入黄公。
万安
城仄群峰压,江纡乱石通。
滩声从地北,瘴气自天东。
采竹童乘筏,捞鱼家置笼。
滩师喜风利,拨棹入黄公。
译文:
万安
城边狭窄的山势压迫着群峰,蜿蜒曲折的江流旁乱石丛生。
滩声从地底下传来,瘴气从天空中吹来。
采竹的人坐在筏子上前行,捕鱼的人在竹笼里装满鱼儿。
打滩的水手喜欢风向顺风,划船进到万安去。
注释:
- 城仄 - 形容城墙陡峭、狭窄,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
- 群峰压 - 山峰众多,相互挤压,形成一种压迫感。
- 江纡 - 江河蜿蜒曲折。
- 滩声从地北 - 滩上的水流声从地面传来,暗示水流湍急。
- 瘴气自天东 - 瘴气来自东方的天空,可能指南方湿热的气候。
- 采竹童乘筏 - 采竹的人乘坐竹筏前行。
- 捞鱼家置笼 - 捕鱼的人用竹笼装载鱼。
- 滩师 - 打滩的人或水手。
- 黄公 - 地名,可能是一个地名或者特定的称呼,这里指万安这个地方。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万安地区的自然风光和生活景象。诗中的“城仄群峰压”形象地展现了万安城墙陡峭、峰峦叠嶂的特点;“江纡乱石通”则描绘了万安河流蜿蜒曲折,两岸乱石密布的景观。诗人通过这些景物的描述,传达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美感。
“滩声从地北,瘴气自天东。”这两句诗进一步拓展了对万安地理环境的描绘。滩声从地下传来,暗示着万安地势低洼,河床深;而瘴气从天空中吹来,则可能意味着当地潮湿的气候条件。这种描述不仅增加了诗歌的画面感,也反映了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
“采竹童乘筏,捞鱼家置笼。”这两句诗则转向了万安地区人民的生活场景。采竹童乘筏,描绘了孩童们利用竹筏进行采竹的活动;捞鱼家置笼,则展示了渔民们利用竹笼捕捉鱼儿的场景。这些诗句生动地展现了万安人民的日常生活,让人感受到他们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最后两句“滩师喜风利,拨棹入黄公”,则是对打滩者(即水手)的喜爱之情的表达。他们因为顺风而行,所以能够轻松地进入万安这个地方。这里的“黄公”可能是指万安这个地方的名字,也可能是对万安的一种亲切称呼。
这首诗通过对万安自然景观和生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这个地区独特风情的赞美和向往。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使得整首诗歌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