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如隆中人,抱膝吟梁甫。
簿书堆山丘,行动束规矩。
苟非心迹清,谁来披榛莽。
公言昔渔洋,休沐于焉抚。
风流写新篇,韵事传牧竖。
移席坐邻槐,行厨擘脍脯。
摩挲想陈迹,壮年乐堪数。
小子辱齿牙,推奖到愚鲁。
十年长史祠,赓唱满檐柱。
穷途滞燕台,乃复接谈麈。
依然籍湜辈,清啸韩门聚。
尘怀顿消释,座映须眉古。
授简步芳躅,胸臆试一吐。
愿公续长篇,沧浪傲渔父。
夏日诸同人小集晚过龙泉寺南风氏园看古松限韵同赋
宛如隆中人,抱膝吟梁甫。
薄书堆如山丘,行动束规矩。
苟非心志清,谁来披榛莽。
公言昔渔洋,休沐于焉抚。
风流写新篇,韵事传牧竖。
移席坐邻槐,行厨擘脍脯。
摩挲想陈迹,壮年乐堪数。
小子辱齿牙,推奖到愚鲁。
十年长史祠,赓唱满檐柱。
穷途滞燕台,乃复接谈麈。
依然籍湜辈,清啸韩门聚。
尘怀顿消释,座映须眉古。
授简步芳躅,胸臆试一吐。
愿公续长篇,沧浪傲渔父。
【注释】
- 夏日:夏季。
- 诸:指在座的各位朋友。
- 同人:志同道合的朋友。
- 小集:聚集在一起的宴饮。
- 晚过:傍晚的时候。
- 龙泉寺:地名,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
- 南风氏园:地名,位于今河北省邯郸市。
- 古松:指的是松树。
- 限韵:限制诗的内容和韵律。
- 隆中:地名,在今天的湖北襄阳市。诸葛亮曾经在这个地方隐居学习。
- 抱膝吟梁甫:《三国志·魏书·王肃传》记载:“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甫吟》。”意思是诸葛亮在隆中的隐居生活。
- 簿书:公文。
- 山丘:堆积如山的文书。
- 心迹清:心灵洁净,没有污点。
- 披榛莽:开辟草野。比喻清除障碍,排除困难。
- 渔洋:清朝诗人龚自珍(1792-1841)的号。
- 牧竖:放牛羊的农民。
- 摩挲:抚摸。
- 壮年:年轻时。
- 齿牙:年纪大的人,这里指自己。
- 长史:官名,古代负责记录文书、掌管文书等事务的官员。
- 赓唱:继续歌唱。
- 沧浪:指水波荡漾的地方。也指一种乐曲。
- 傲渔父:形容一个人非常骄傲。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抒怀诗。全诗以“古松”为主体,通过对古松的描写和对诗人自己的抒发,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物的喜爱,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以及对人生境遇的感慨。
首联“宛如隆中人,抱膝吟梁甫。”诗人将自己比作诸葛亮,抱着膝坐在隆中隐居地,吟诵着梁甫吟。这既是对诸葛亮的一种致敬,也是对自己生活的写照。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的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的一生都在为了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而奋斗。而他的生活却充满了孤独和寂寞,这与诗人自己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颔联“簿书堆如山丘,行动束规矩。”诗人感叹自己的公务繁重,每天都要处理大量的文件和规定。这些文件和规定像是一座座山一样堆积起来,让人感到压抑和疲惫。他只能按照规则行事,不能自由自在地做自己想做的事。这既反映了当时官场的黑暗和腐败,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无奈和痛苦。
颈联“苟非心迹清,谁来披榛莽。”诗人认为只有那些心灵纯洁、品行高尚的人才能够清除杂草,开辟道路。如果一个人的心志不坚定,那么他就无法摆脱困境,也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这一联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内心修养的重视。
尾联“公言昔渔洋,休沐于焉抚。”诗人回忆起了龚自珍的事迹,这位诗人曾经在家乡隐居读书,过着简朴的生活。他的诗歌充满了激情和豪放之气,被誉为“天下奇观”。诗人希望自己也能像龚自珍一样追求自由和独立,不受世俗的束缚。
这首诗通过对古松的描写和对人生的思考,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物的喜爱、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以及对人生境遇的感慨。它既是一首咏物诗,也是一首抒情诗,更是一首寓言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