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开鲁姚,元气尚团结。
万历置奎章,作者首虞揭。
金华接踵兴,儒林推四杰。
为学务根柢,行文净冰雪。
古藻扬清光,煌煌照碑碣。
一代制作手,小儒尽咋舌。
同时惟欧阳,瓣香乃祖烈。
后来宋太史,犹承黄柳诀。
斯文如江河,源远流不韵。
猗欤百年间,生才竟殊绝。
【解析】
本篇为七律。首联“文章开鲁姚,元气尚团结”两句,是说元朝的文章,在开国之时,还保持着一种团结的力量;颔联“万历置奎章,作者首虞揭”两句,指出元代的文学,在明代万历年间,出现了一个繁荣的局面,当时的作者虞集,首倡奎章阁的藏书制度;颈联“金华接踵兴,儒林推四杰”两句,指出在元代,金华地区的学术文化非常兴旺,而当时著名的儒学大家,被推称为四大名儒;尾联“斯文如江河,源远流不韵”两句,是说像江河一样,元朝的文化,其源头深远而流长,其气势磅礴而不拘一格。全诗对元代的文化成就作了高度的评价。
【答案】
译文:
文章在开国时还是那么的团结,元气充沛。
在明代万历年间,设立了奎章阁这个藏书之地,元朝的学者们开始崭露头角。
金华地区学术文化非常兴旺,被推称为四大名儒。
像江河一样,元朝的文化,其源头深远而流长,其气势磅礴而不拘一格。
赏析:
《读元史三首》是一组七言律诗。这是其中的第三首。诗中赞美了元代的学术和文化成就,对元代的一些重要人物和事件进行了颂扬。
第一句“文章开鲁姚”中的“文章”,指文章或文章家,“开鲁姚”指元代的开国皇帝成吉思汗的故乡。这里诗人把“文章”与“气”联系起来,意即元代的文章家们,在元王朝初建之时,就显示出了一种团结的力量。
第二句“元气尚团结”中的“元气”,指国家、民族的精魂。这里诗人以气喻精神,强调元代的文章之所以能成为一代之文章,是因为元王朝的开国之君能够团结一心。
第三联两句“万历置奎章”,“奎章阁”,是元代官库之一,收藏图书,供朝廷大臣及诸王阅读。诗人认为元代的学者们在明万历年间,便开始崭露头角。
第四联一句“金华接踵兴”,金华,今属浙江省。金华地区学术文化非常兴旺,被推称为四大名儒。这四儒指的是元代著名儒学大师赵孟頫、吴澄、许衡、柳贯等四人。诗人称赞他们为元代的儒学作出了巨大贡献。
第五联两句“行文净冰雪”,“行文”指写作文章,“净冰雪”指文章清新刚健,没有半点杂糅。诗人称道元代的文章,其风格清新刚健,没有半点杂糅。
第六联两句“古藻扬清光”,“藻”,指文采,“清光”指文采所散发出的光辉。诗人称道元代的文章,其风格清新刚健,没有半点杂糅,而且文采焕发出一种清新的光辉。
第七联两句“煌煌照碑碣”,诗人称道元代的文章,其风格清新刚健,没有半点杂糅,而且文采焕发出一种清新的光辉,这样的文章流传至今,仍然闪耀着光芒。
第八句“一代制作手”,诗人称道元代的文章,其风格清新刚健,没有半点杂糅,而且文采焕发出一种清新的光辉,这样的文章流传至今,仍然闪耀着光芒。
最后两句“小儒尽咋舌”,诗人称道元代的文章,其风格清新刚健,没有半点杂糅,而且文采焕发出一种清新的光辉,这样的文章流传至今,仍然闪耀着光芒。
第九联两句“同时惟欧阳”,“欧阳修”是宋代的大文学家。诗人称道元代的儒学大师们,都是继承了欧阳修的学问的。
第十联两句“瓣香乃祖烈”,“瓣香”,佛教用语,原意是一朵花上有若干枝香,比喻佛经中多处引用经典。这里诗人称道元代的儒学大师们,都是继承了欧阳修的学问的。
第十一联两句“后来宋太史”,“宋太史”,指北宋大史学家司马光。诗人称道元代的儒学大师们,都是继承了欧阳修和司马光的学问的。
第十二联两句“犹承黄柳诀”,黄柳,指黄老道家的学说。诗人称道元代的儒学大师们,都是继承了欧阳修、司马光和黄老道家的学问的。
第十三联两句“斯文如江河”,“斯文”指文章、文化,“江河”指长江、黄河。诗人称道元代的文化,其源头深远而流长,其气势磅礴而不拘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