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作吏重爱民,今人作吏先患贫。
爱民患贫不两立,聚敛何如有盗臣。
官取诸民民取士,此中应识民艰苦。
半丝半粒悉脂膏,视此岂容为过取。
我闻国计关民生,民能一心成坚城!
矧是太平亲民吏,曷不慎守贻令名。

敦煌署中作

古人作吏重爱民,今人作吏先患贫。

爱民患贫不两立,聚敛何如有盗臣。

官取诸民民取士,此中应识民艰苦。

半丝半粒悉脂膏,视此岂容为过取。

我闻国计关民生,民能一心成坚城!

矧是太平亲民吏,曷不慎守贻令名。

注释:

敦煌署中作:在敦煌的官府里所作诗。

古人作吏重爱民:古代的官吏重视爱护百姓。

今人作吏先患贫:现在的人做官首先担心的是贫穷。

爱民患贫不两立:爱护百姓和担忧贫穷不能同时存在。

聚敛何如有盗臣:征收赋税比得上盗贼吗?聚敛指征收赋税,盗贼是指抢劫。

官取诸民民取士:官员从百姓那里征收财物,百姓从官员那里获取官职。

此中应识民艰苦:这其中应该了解百姓的艰难困苦。

半丝半粒悉脂膏:百姓身上的每一丝一毫都是辛苦得来的。

脂膏,油脂,比喻剥削所得物。

视此岂容为过取:看到这些难道还容许过度征税吗?

我闻国计关民生,民能一心成坚城:我听说国家的财政关系到百姓的生活,如果百姓同心协力,就能建成坚固的城池。

矧是太平亲民吏:更何况现在正是天下太平的时候。

亲民吏,关心百姓的官吏。

遑(huán)慎守贻令名:还要小心地守护着美好的名声。

遑,还;贻,留给;令,美好的。

赏析:

这首五言律诗,作者通过对比古今官吏的不同做法,表达了自己忧国忧民、关心百姓疾苦的政治主张,以及他对于清廉从政的期望。

第一联“古人作吏重爱民,今人作吏先患贫”,诗人开篇就点明主题——古时做官重在爱护百姓,而今做官却先担心自己会陷入贫困。这种鲜明的对比,既揭示了时代的变迁,也反映了社会的矛盾。

第二联“爱民患贫不两立,聚敛何如有盗臣”,进一步深入探讨了这个问题。诗人认为,如果官员只关心自己的利益,而不顾百姓的死活,那么他们就会与贪婪的盗贼没有区别。这种强烈的对比和讽刺,让人不禁反思当今社会的官场风气。

第三联“官取诸民民取士,此中应识民艰苦”,诗人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官员们应该了解百姓的艰难困苦,而不是仅仅为了个人的利益而征收过多的赋税。这种观点既体现了诗人对百姓的深切关怀,也展现了他对政治清明的追求。

第四联“半丝半粒悉脂膏,视此岂容为过取”,诗人再次强调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即使是最微小的税收也应该是有限的,不应该让百姓承受过大的压力。这种强烈的正义感,让人深感震撼。

最后一句“我闻国计关民生,民能一心成坚城”,则是诗人对于国家未来的寄语。他认为只有当国家真正关心民生,人民才能齐心协力,共同建设一个强大的国家。这种坚定的信念,让人看到了诗人对未来的信心和期许。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