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祠瞻拜荐山肴,野店西风石径坳。
堕泪碑犹存岘首,浮江计巳定吴郊。
轻裘偏爱文人服,杯酒何嫌异国交。
不是君王能信任,乐羊三箧谤书淆。
【注释】
谒:拜见。羊太傅:羊祜,字叔子,曾任荆州刺史、征南大将军等职。羊祜在襄阳有别墅,称“武侯祠”,建于晋怀帝永嘉元年(307),后因战乱被毁,元康元年(305)重建,为纪念其功绩而立。堕泪碑:指汉末蜀将关羽败亡时,曾过此,流涕驻马的碑。岘首:山名,在今湖北省襄阳县东南。浮江:指三国吴国大将陆逊。三国时期,刘备与孙权结盟,共同对抗曹魏,陆逊以都督西陵督军之职驻兵于此。
【赏析】
这首咏史诗,是作者游览羊太傅祠后所作。首句写谒祠所见;次句点出题旨;三、四句写岘山堕泪碑和浮江计;五、六句写文人服饰与异国交往;最后两句写乐羊三箧谤书事。全诗结构严谨、层次清晰,语言精炼、形象鲜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首联“古祠瞻拜荐山肴,野店西风石径坳。”写谒祠所见。羊太傅祠位于襄阳城郊,是一处古迹。诗人来到此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座古祠。祠内供奉着羊祜的神像,神像两旁陈列着一些祭品。诗人站在祠前,仰视神像,瞻望祭台,心中充满敬仰之情。接着,他来到了附近的一家小旅店歇脚。此时,一阵秋风拂面而来,吹得旅店门前的石阶上落叶纷飞。
颔联“堕泪碑犹存岘首,浮江计巳定吴郊。”写岘山堕泪碑和浮江之计。堕泪碑,即堕泪碑亭,在岘山上,相传为关羽当年过此处时所留。三国时期,刘备与孙权结盟共同抗曹,诸葛亮受刘备之命前往江东说服孙权投降曹操。当时,孙权手下的将领吕蒙建议趁刘备东下荆州,联合刘备抗击曹操之机,派陆逊率军截击刘备的船队,夺取荆州。陆逊采纳吕蒙的建议,亲自率领大军,沿长江而上。刘备得知这一消息后,十分惊愕,急令赵云、张飞回援。但这时刘备已无船可乘,只得弃船登岸,在长江南岸的当阳长阪坡(今湖北当阳东北)被曹操的军队追上擒获。事后,刘备从吴国使者鲁肃处得到消息,知道是吕蒙、陆逊用计害了刘备。为此,他痛不欲生地在白帝城临江的荒矶上,抱头痛哭,后人便把这一地方命名为“堕泪碣”。后来,人们又在赤壁之北修建了一座堕泪碑亭。这首诗就是写刘备在白帝城临江矶堕泪的事。“堕泪碑犹存岘首”,说明刘备被俘一事已成为历史。“浮江计巳定吴郊”,说明孙权已经同意让刘备回荆州,刘备也顺利返回了荆州。
颈联“轻裘偏爱文人服,杯酒何嫌异国交。”写陆逊的衣着和宴会情景。陆逊,字伯言,三国时期吴国的著名将领。据《三国志·吴志》记载:“权常从容问逊:‘卿弓藏而弦绝,锋刃交于前而心不动乎?’逊曰:‘人臣各为其主,昔韩信使人斩龙且而还军不杀者,待以信人;项羽疑范增之反也,遂夷其三族。”意思是说陆逊为人清廉正直,从不谋反。陆逊的衣着简朴大方,喜欢穿皮衣,这与他的人品相吻合。另外,陆逊在宴会上也很有风度。当他与客人喝酒时,对来自异国的客人并不嫌弃。这表现了他善于结交不同国家的朋友。
尾联“不是君王能信任,乐羊三箧谤书淆。”写乐羊的遭遇和评价。乐羊,战国时期晋国大臣,曾为汲县县尉。有一次,为了救被困的赵国邯郸,他带领家眷绕道到魏国去了。过了一年,他才回到晋国。这时,乐羊的儿子正在赵国做官,赵国国君派人送来一封信。信中说:“你的父亲因为去救赵国而耽误了时间才回来的。我听说,一个儿子不能忘记父母。现在你父亲已经回来了,你为什么不去看望你的父母呢?”乐羊收到信后非常惭愧,于是就带着三个箱子去见赵国国君,请求宽恕他的儿子。赵国国君说:“您这样做是为了什么呢?为什么一定要等到三年以后呢?”乐羊回答说:“我是要借这个机会教育我的孩子们,使他们知道什么是孝道。”赵国国君听了这话后非常高兴。这件事很快就传到了晋国国君那里,于是乐羊得到了晋国的信任。然而不久之后,乐羊却因为收留赵氏孤儿而被诬陷谋反而被杀害。
这首诗的作者王维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画家和音乐家。他的诗多描写山水田园风光或歌咏友情友谊,表现出一种清丽自然的风格。这首诗的意境高远,语言精炼,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