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里有祠堂,舆人诵不忘。
救时羊舌诮,授政子皮良。
制锦成非易,操刀割恐伤。
墓门遥在望,心折杜当阳。

【解析】

这是一首咏史诗。全诗四句,前两句为第一层,后两句为第二层。前两句是说“东里有祠堂”,而“舆人”又念叨不忘,说明郑子产祠的名声很大。“救时羊舌诮,授政子皮良”,说的是春秋时期,郑国的大夫游吉在鲁国当政,他为了救世,让孔子担任司寇,治理国家;孔子也以高尚的品德来教育百姓。这里运用典故,赞颂孔子。后两句写郑子产祠的景况,“制锦成非易,操刀割恐伤”,说明郑子产祠里的锦缎制作工艺复杂不易,而且用刀割锦时非常小心,生怕损伤了。这两句既写出了锦缎制作的精细和艰难,又表达了人们对它的珍爱。末两句点出主题,“墓门遥在望,心折杜当阳”,意思是说郑子产祠的墓地远远地矗立在面前,心中不禁对孔子赞叹不已。杜甫这首诗歌主要通过对比的方式,赞美了孔子和郑子产的卓越才能。全诗语言简练,含义深刻,耐人寻味。

【答案】

译文:

东里有个祠堂,舆人诵(称颂)不忘。

救世的羊舌讥诮,授政的子皮贤良。

制锦工艺非容易,操刀割锦恐伤害。

墓门远立望不见,心折当阳(指孔子)有德量。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的咏史之作。郑子产是春秋时郑国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军事家,曾辅佐执政大臣子产进行过政治、经济改革。当时的政治腐败不堪,社会危机四伏,子产力排众议,任用贤能,使国势逐渐转危为安。后来郑国成为诸侯之长,郑子产功不可没。因此,郑子产祠就成为人们怀念和纪念他的场所。杜甫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首联“东里有个祠堂,舆人诵(称颂)不忘。”“东里”是指郑国都城新郑的东面地区。“舆人”,即舆者、舆民,泛指普通百姓。“诵”指诵读,称颂。“不忘”是说人们常常去那里诵读。这里表明郑子产祠所在的位置就在东里一带,而那里的百姓们却经常去那里诵读。

颔联“救时羊舌诮,授政子皮良。”是说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季孙氏在鲁国当政,他为了救世,让孔子担任司寇,治理国家。孔子也以高尚的品德来教育百姓。这里运用典故,赞颂孔子。“羊舌”“授政”都是古代官名,羊舌氏是齐国贵族中的一种姓氏。春秋时,鲁国有卿士羊舌赤、羊舌职兄弟二人,皆为鲁文公时大夫,因食邑在羊舌,故称羊舌氏。“子皮”指孔子弟子仲由。“良”是好的意思。这里指孔子和子皮都是好的。

颈联“制锦成非易,操刀割恐伤。”意思是说郑子产祠里的锦缎制作工艺复杂不易,而且用刀割锦时非常小心,生怕损伤了。这两句既写出了锦缎制作的精细和艰难,又表达了人们对它的珍爱。

末联“墓门遥在望,心折杜当阳。”“杜”是指杜预,字思道,晋朝时期的人。他是西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学者。他曾注释《左传》,撰有《春秋三传》。后人把他的著作汇编成书,名叫《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杜甫在这里引用这一典故,是为了表达自己对郑子产这位伟大人物的敬仰之情。

全诗语言简练,含义深刻,耐人寻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