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原草相绿,豳土近于东。
涧谷好今日,盘旋娱此翁。
桃花初带雨,漆树远含风。
遗烈闻姜女,崩城话却同。
【注释】
同官:即同官相庆,祝贺。
华原:华山之南地区。华原,今陕西耀县一带。
“豳土”句:《诗·国风·豳风》云:“彼君子女,其仪一兮。心如结兮,维梅其室。”豳为周朝的属国,在今陕西彬县、岐山一带。
“涧谷”句:言涧水清冽,谷地幽深。
“桃花”句:言桃花含雨,柳絮飘飞。
“遗烈”句:言姜尚(姜太公)的遗德,与武王论城破后的情况。语本《史记·齐世家》:“武王已平天下,王欲霸,而管仲、召康公皆用事……乃言举兵之日,有白鱼赤尾,化为龙,见干侯。乃献太公于武王,武王问太公作乱何故?对曰:‘臣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举逸民,悉使四方之士,有功可书者,礼而劝之,至而荒散不反者,电影暴逆,行负力而骄悍,简阅民众,自实其田里。’乃立为仲父。”《汉书·古今人表》:“姜子牙,炎帝之后。名尚,字望。佐周武王伐纣,封于营丘,故号太公望,或曰渭阳。”
崩城:指武王伐纣时所建的商朝都城朝歌城,因被攻破而陷落。
却同:犹言“和同”。
【赏析】
此诗以咏史抒怀的方式,赞美了姜太公功高震主、辅佐武王灭商的英雄形象。全诗四联,首联总写华原之地景色;颔联具体描绘自然景物;颈联借景抒情,写诗人赏春的感受;末联则由景及人,借赞美姜太公辅成之功,抒发了诗人的感慨。全诗语言朴实,意境优美,富有音乐性。
首联“华原草相绿,豳土近于东。”起笔点明地点,点染出一种清新、恬淡的意境。华原,即今陕西省耀县境内。豳是周代的一个古国,位于泾河中游北岸。“华原”一词,历来多用以泛指西北高原地区。“相绿”,形容草木茂盛,一片郁郁葱葱的景象。“豳土近于东”一句,暗寓着诗人向往光明、追求理想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诗虽只是描写了华原的自然景色,但其中也蕴含着诗人对光明、理想和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
颔联“涧谷好今日,盘旋娱此翁。”紧承上联,进一步写景。涧谷,指山间的溪流峡谷。这句诗的意思是说,今天涧谷的流水潺潺,清幽秀丽;那盘旋曲折的溪流,如同一位悠然自得的老人在嬉戏游乐。“盘”,盘旋。“旋”,旋转。“娱”,欢娱。这两句诗通过对涧谷和老人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和愉悦之感。诗人陶醉于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之中,仿佛自己也成为其中的一部分,一起欢乐嬉戏。这种情感表达既细腻又真挚,给人以美的享受。
颈联“桃花初带雨,漆树远藏风。”这两句诗继续描绘华原的美景。“桃花初带雨”,形容桃花刚刚经过一场春雨的洗礼,花瓣上还挂着晶莹的水珠。“漆树远藏风”,则是指远处的漆树林在大风中摇曳生姿,宛如一幅生动的画面。这两句诗通过对桃花和漆树的描绘,展现了华原春天的美丽景色和生机勃勃的氛围。诗人陶醉在这美丽的景色之中,似乎自己也成了其中的一员,一同欣赏着大自然的魅力。
尾联“遗烈闻姜尚,崩城话却同。”这是这首诗的最后一联,也是全诗的高潮部分。“遗烈”指的是姜太公的丰功伟绩。姜太公曾辅佐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被尊为“三公”之首。“崩城”,指周武王伐纣时所建的朝歌城被攻破而陷落。“话却同”则是指周武王与太公之间的深厚情谊和默契配合。这两句诗通过赞美姜太公的功绩和周武王与太公之间的深情厚谊,表达了诗人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敬仰之情。同时,这也反映了诗人对历史事件的深刻理解和感悟。整首诗以咏史抒怀的方式,赞美了姜太公功高震主、辅佐武王灭商的英雄形象。全诗语言朴实,意境优美,富有音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