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斋心登岳颠,西麓转东螺径旋。
最高已立南天门,培塿下见衡州前。
湘江南来一线白,五折北去明蜿蜒。
旁窥灵药峰之腋,云归如水风飘然。
仰企轸宿峰之凹,氛氲懒吐如炊烟。
回身瞥骇气四合,一物无见消诸缘。
敛襟更向碧落进,上封寺瞰浓相连。
日光迥照明且净,三百里铺白玉田。
轻风忽吹意宕漾,数峰尖露如摇莲。
却指东隅正萦郁,岧岧未辨何峰延。
身今据石岳尽此,千尺俯海欹右肩。
有风不动平泱漭,无风而动深洄漩。
少焉左顾复饙馏,如丝乱卷斜披绵。
丹林半失上封背,峰东滃滃峰西翩。
盘陀与我在云上,大虚之天惟倚天。
老松岿立白榆并,奚取藓迹名纷镌。
诗句解读
1. 清晨斋心登岳颠,西麓转东螺径旋。
- 注释: 在清晨时分进行心灵的净化,然后攀登到山顶。
- 赏析: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敬畏和内心的宁静。通过“斋心”和“登岳颠”两个动作,描绘了一幅早晨登山的场景。
2. 最高已立南天门,培塿下见衡州前。
- 注释: 已经站在最高的地方了,下面可以看到衡州的前面。
- 赏析: 这里用“最高已立”和“南天门”等意象,展示了诗人达到的高度和视野的开阔。
3. 湘江南来一线白,五折北去明蜿蜒。
- 注释: 湘江的水流从南边来,经过五次弯曲后向北流去,水流清晰明亮。
- 赏析: 这句诗通过动态的视角描绘了湘江水的流动,展现了河流的自然美。
4. 旁窥灵药峰之腋,云归如水风飘然。
- 注释: 在旁边观看灵药峰的旁边,云彩回归像流水一样,风也飘荡。
- 赏析: 这句诗通过观察和感受,描绘了山峰和云彩的互动关系,以及风的感受。
5. 仰企轸宿峰之凹,氛氲懒吐如炊烟。
- 注释: 仰望着轸宿峰的山腰,云雾缭绕,像是被风吹散的炊烟。
- 赏析: 这里的“轸宿峰”很可能指的是某个具体的山峰,而“氛氲懒吐如炊烟”则生动地描绘了山峰周围云雾的景象。
6. 回身瞥骇气四合,一物无见消诸缘。
- 注释: 转身一看,四周充满了恐怖的气息,所有事物都消失了,所有的烦恼都消失了。
- 赏析: 这句话体现了诗人面对大自然时的顿悟和超脱,表达了一种与自然合一的心境。
7. 敛襟更向碧落进,上封寺瞰浓相连。
- 注释: 收起衣襟,更向前走到青翠的高处,俯瞰上封寺和远处的山脉连接在一起。
- 赏析: 这句诗描述了诗人行走中的视野变化和心情变化,从内省过渡到外观。
8. 日光迥照明且净,三百里铺白玉田。
- 注释: 在日光照耀下,大地变得光明和干净,方圆三百里的田野如同铺开的玉石一样。
- 赏析: 这句诗以光影和色彩营造了一种美丽而宁静的画面,增强了读者的视觉享受。
9. 轻风忽吹意宕漾,数峰尖露如摇莲。
- 注释: 突然有一阵轻风拂过,我的心情随之荡漾不定,几座山峰尖上的云雾仿佛是在水中摇曳的莲花。
- 赏析: 这句诗通过对风的描写,增添了诗歌的动感,同时形象地描述了山间云雾的美丽。
10. 却指东隅正萦郁,岧岧未辨何峰延。
- 注释: 指向东方的时候,那里云雾缭绕,难以辨认出具体是哪个山峰延伸在那里。
- 赏析: 此句表达了诗人探索自然之美时的迷茫和期待,同时也增加了诗歌的神秘感。
11. 身今据石岳尽此,千尺俯海欹右肩。
- 注释: 现在我站在这块石头上观赏远方的山景,可以俯瞰大海而自己的位置就像右边肩膀那样倾斜。
- 赏析: 这句诗描绘了诗人站在高处所感受到的壮丽景色和自由的感觉,同时也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12. 有风不动平泱漭,无风而动深洄漩。
- 注释: 如果风来了就平静无波,没有风的时候就形成漩涡。
- 赏析: 这个比喻生动地描绘了自然现象的动态变化,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自然界规律的理解和感悟。
13. 少焉左顾复饙馏,如丝乱卷斜披绵。
- 注释: 过了一会儿,我向左看,看到一些细微的云气像细丝一样乱卷,斜披着像棉絮一样柔软。
- 赏析: 这句诗捕捉到了自然景象中的微妙变化和美感,给人以美的享受。
14. 丹林半失上封背,峰东滃滃峰西翩。
- 注释: 丹林的一侧因为天气的影响而失去了颜色,山峰东侧显得更加雄伟,而山峰西侧则轻盈飘逸。
- 赏析: 这句话通过对色彩和形态的对比,展现了不同山峰之间的差异和美的差异性。
15. 盘陀与我在云上,大虚之天惟倚天。
- 注释: 我和你都在云层之上,只有天空是如此的大,以至于只能依靠它作为支撑。
- 赏析: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宇宙空间的渺小感以及对自然的敬畏。
16. 老松岿立白榆并,奚取藓迹名纷镌。
- 注释: 那些古老的松树仍然屹立不倒,旁边的白榆树也一同生长,它们的名字被刻在石头上成为千古流传的故事。
- 赏析: 通过比较老松和白榆的生长状态,以及它们的命名方式,表达了对自然和历史的尊重及传承。
整体赏析
这首诗以登岳为线索,从清晨的静谧开始,通过描述登山过程中的不同景观和内心感受,逐步展现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生命真谛的理解。诗中使用了大量的自然景物和抽象概念(如云、风、气等),通过这些元素构建起一个多层次、立体的意境空间。整首诗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的美,还表达了诗人对生活、自然和哲学的思考,展现了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