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以纲常重,岂乐山水间。
匪为急流退,亦殊倦飞还。
功名等浮云,所遇非时艰。
讲学思明道,正气留人寰。
假如易其地,宁不为文山。
世儒徒见陋,动以隐称难。
吁嗟沮溺辈,未应若是班。
【注释】1.金牛洞书院:南宋时在江西上饶的金牛山建有一座书院,学者多聚此地读书。
2.罗文毅公:即罗伦,字叔蕴,南宋人,曾任太常博士、知袁州军等职。4.纲常:封建时代统治阶级维护的伦理道德。5.岂乐山水间:岂是喜欢山水之间的闲适?6.急流退:急流勇退,指不贪权势,急流勇退。7.倦飞还:倦鸟归巢,比喻辞官。8.浮云:喻功名如过眼云烟。9.所遇非时艰:指仕途不顺。10.讲学思明道:在讲学中寻求明理。11.正气:正气凛然,正直之气。12.宁:宁愿。13.文山:指罗伦,他曾任知袁州军,故称文山。
【赏析】此诗是诗人罗伦对好友罗文毅公的追忆和赞颂。罗文毅公在任期间,曾一度辞去官职,到江西上饶的金牛山读书讲学,后来才被召回朝廷任职。此诗就是诗人在金牛山送别罗公时作的,表达了他对罗公的怀念和赞扬之情。首联说:“公以纲常重,岂乐山水间。”“纲常”即封建时代的伦理道德,“山水间”是罗公隐居的地方。诗人认为罗公既然以遵守封建伦理道德为重,那么他就不会喜欢去山林之间享受那种清静安逸的生活了。这一句是对罗公品格的肯定和赞赏。颔联说:“匪为急流退,亦殊倦飞还。”这里用“急流退”和“倦飞还”来形容罗公辞官的原因。诗人认为罗公不是因贪图享乐而急于辞官,也不是因为厌倦官场而回到山林之中,而是他有更高的理想和追求。颈联说:“功名等浮云,所遇非时艰。”“功名”是指个人的事业和名声;“浮云”是比喻功名像天上飘动的云彩一样变幻无常,没有固定的形状和归宿。这两句诗表达了罗公对于功名利禄看得很淡然的思想境界,同时也表现了他对于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愤慨。尾联说:“讲学思明道,正气留人寰。”“正气”是指高尚的道德品质;“人寰”是人间世界的意思。这两句诗是诗人对罗公人格的进一步赞美和推崇。诗人认为罗公能够在学术上追求真理,追求光明,具有高尚的品德和坚定的信念,这种精神将永远留在人间。这首诗通过对罗公的赞誉,表达了诗人自己对于理想和信念的追求,以及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愤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