啼饥儿,逐队来。
学作嗷嗷鸣中泽,似歌似哭不成哀。
行人坐车心不忍,阿母倚门顾儿哂。
前车方去后车来,睨而相视嗾以吻。
儿啼饥,不号寒。
身裹厚棉絮,口含薄饼干。
从来蒙养重廉耻,齐鲁之风乃有此。
君不见,野居门外女如花,阿母随后抱琵琶。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名为《啼饥儿》,全诗共八句。下面将逐句进行解释:
- 第一句“啼饥儿”,描述了孩子们因饥饿而哭泣的情景。
- 第二句“逐队来”,描绘了一群孩子跟着队伍而来。
- 第三句“学作嗷嗷鸣中泽”,孩子们模仿鸟儿的叫声,在田野里呜叫。
- 第四句“似歌似哭不成哀”,尽管孩子们的声音听起来像是在唱歌又像是在哭泣,但并没有表达出悲哀的情感。
- 第五句“行人坐车心不忍”,表达了诗人坐在车上看到孩子们饿得哭声不断,内心感到难过不忍。
- 第六句“阿母倚门顾儿哂”,描述了母亲靠在门边看着孩子,脸上带着微笑。
- 第七句“前车方去后车来,睨而相视嗾以吻”,描述了前一辆车已经离开,后一辆车又开来,他们互相注视,用鼻子示意对方。
- 第八句“儿啼饥,不号寒”,强调孩子们因为饥饿而啼哭,而不是因为寒冷。
下面是诗句的译文:
啼饥儿,逐队来。
学作嗷嗷鸣中泽,似歌似哭不成哀。
行人坐车心不忍,阿母倚门顾儿哂。
前车方去后车来,睨而相视嗾以吻。
儿啼饥,不号寒。
身裹厚棉絮,口含薄饼干。
从来蒙养重廉耻,齐鲁之风乃有此。
君不见,野居门外女如花,阿母随后抱琵琶。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孩子们的啼饥和母亲的关爱,反映了唐代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困境。诗人通过生动的描写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人们对生活的无奈和对美好品质的追求。同时,诗歌也传达了作者对于贫困儿童的同情和对高尚品德的赞扬,体现了儒家文化中的“仁爱”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