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昔东浮楂,齐鲁罗众彦。
尝请式士林,当以儒官先。
经术通吏治,岂但文章绚。
李君本名宿,屈作群公掾。
头衔署冷官,低首事笔砚。
风流诸生被,俗学为之变。
我心重其人,无缘作推荐。
自从辞鹊华,相与增眷眷。
不意别十年,京邸重晤面。
我愧为征士,君方领赤县。
赠我琼琚辞,感君用意善。
伟论良所钦,交情久逾见。
君将展素负,阳春行应遍。
我正趁归帆,岁寒自保练。
示我名山书①,俟君循吏传。
相期在古人,努力矢靡倦。

【注释】

①名山书:指李少伯的政绩。

②阳春:这里借指好时光。

③矢靡倦:语出《论语·述而》:“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意谓努力不懈。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与友人李少伯相别十年后,重遇京城时赠给李少伯的一首酬答诗。全诗共四十二句,可分为四个部分。前八句为第一部分,写诗人与李少伯相识、交往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对李少伯的敬重与钦慕之情;中间十一句为第二部分,写二人相别十年后的再次相遇,诗人表达了自己因无缘举荐李少伯而深感惭愧的心情,同时寄寓了希望李少伯早日得志、大展宏图的美好愿望;最后十六句为第三部分,以赠诗和期待李少伯的佳作作为结末,寄托了对李少伯的祝愿及对友情的珍重。

开头八句,点明与李少伯相识的背景,并表明了自己与李少伯交往的情况。“我昔东浮楂”,诗人回忆与李少伯相识的往事;“齐鲁罗众彦”则说明两人都来自齐鲁地区,才华横溢,聚集在一起。“尝请式士林”,诗人曾经邀请李少伯来参加文人聚会;“当以儒官先”,又表示李少伯应当担任儒官。“经术通吏治”,这两句说李少伯精通儒学,治理政事也颇有成就;“岂但文章绚”,还不止于此,李少伯的文章也很出色。

接着十一句,叙述了与李少伯分别后的情景。“李君本名宿”以下八句,写李少伯被贬到京城任职后的情况:“头衔署冷官”说明他的官职不高;“低首事笔砚”表明他勤于写作;“风流诸生被”,指他的才华得到人们的赞赏。“俗学为之变”,又指出他的文章改变了当时流行的庸俗风气。“我心重其人”两句,进一步称赞李少伯,认为他是一个有才能、有品德的人;“无缘作推荐”,则表达了自己无缘引荐他的意思。

接下来十四句,写二人再次相逢的情景以及彼此的感慨。“自从辞鹊华”两句,写诗人告别京邸时的情景;“相与增眷眷”,则说明诗人与李少伯再次相见后感情更为深厚;“不意别十年”三句,抒发了与李少伯分别后久别重逢的喜悦心情。“我愧为征士”两句,说自己身为一个远游的征士,没有机会向朝廷推荐李少伯,感到十分惭愧。“君方领赤县”两句,则是诗人劝慰李少伯的话,希望他能尽快得到重用。

然后十六句,写送别的场景以及诗人的祝愿。“示我名山书”,指诗人送给李少伯的书中有关于名山的文章;“俟君循吏传”两句,是诗人赠诗时所说的话,意思是希望李少伯能像古人一样,成为一位有政绩的循吏;“相期在古人”四句,是诗人赠诗时的结语,表示自己愿与李少伯共同努力,永不懈怠。

这首诗是诗人送别友人李少伯时所写的一首赠答诗。它通过对李少伯的赞扬,表达了诗人对他的敬慕之情;通过叙写与李少伯的情谊,抒发了诗人对他久别重逢的喜悦;同时,诗人还通过赠诗的方式,表达了他对李少伯的勉励之情。全诗情感真挚,语言流畅,是一首优秀的赠答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