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取鸦锄庭畔凿。
细草芟除,根节先盘错。
漫访橐驼人姓郭。
栽培性理须深度。
滋露流云良不恶。
几度春秋,枝叶欣欣托。
它日著书青覆阁。
龙鳞岂独苍松作。

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诗人杨万里,题目是《种树》。

下面是对诗歌逐句的解释:

  1. 携取鸦锄庭畔凿。
  • 携带工具,在庭院边挖掘。
  • “鸦锄”指的是一种用于开垦土地的农具,类似于现代的耙子;而“庭畔”指的是庭院的旁边。
  1. 细草芟除,根节先盘错。
  • 将杂草去除,并修剪根部。
  • “芟除”意为除去,“盘错”描述根部生长的样子,好像盘绕交错一样。
  1. 漫访橐驼人姓郭。
  • 随意探访一位姓郭的人,可能是为了求教或交流。
  • “橐驼”指骆驼,这里可能是指骆驼的主人或是某种与种植相关的知识。
  1. 栽培性理须深度。
  • 培养植物需要深入理解其原理。
  • “性理”指的是事物的内在规律和道理,“深度”表示要深入探究。
  1. 滋露流云良不恶。
  • 滋润的露水,流动的云雾,都很好。
  • “滋露”指的是水分的滋养,“流云”则形容云彩的动态美。
  1. 几度春秋,枝叶欣欣托。
  • 经过几个年头,树木茂盛地生长。
  • “春秋”泛指时间,也暗喻生命的成长过程,“枝叶欣欣托”描绘了树木繁茂的景象。
  1. 它日著书青覆阁。
  • 将来写书时,用青色的书帷覆盖着书架。
  • “著书”即编写书籍,“青覆阁”意味着书卷被绿色覆盖,象征着学问和知识的积累。
  1. 龙鳞岂独苍松作。
  • 龙的鳞片难道只有苍松才拥有?
  •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学识渊博、见识广博的自信和骄傲。

赏析:
这首诗以种植树木为主题,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作者对于种植事业的热情和执着。诗中的“鸦锄”、“橐驼”、“性理”、“滋露”、“流云”、“春秋”、“枝叶”等词语,都巧妙地运用了象征和比喻的手法,使得整首诗富有诗意和画面感。最后一句“龙鳞岂独苍松作”,则展现了作者对于知识和学问的自信和骄傲,给人以激励和鼓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