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昔读君龙岩诗,烟云满纸神为驰。
十载论交在文字,几回云树想丰仪。
门前喜赋高轩过,古道照人光入座。
赠我新诗邀我游,扫苔欲索山灵和。
龙岩襄毅旧游处,过客磨崖多奇句。
上头况有崔灏题,任是太白敢轻污。
闻君游集诗正编,樗散肯收老郑虔。
虚怀待下陈蕃榻,拊髀谁著祖生鞭。
四顾神州烟尘起,闭户缨冠无一是。
与君试作方外游,结邻合在桃源里。
桃源避秦亦寓言,世间岂有天外天。
但向白云深处去,山林小隐即神仙。
龙岩地僻红尘隔,终古惟见万山碧。
管弦觞咏集胜流,梓泽兰亭已陈迹。
翻得山歌却赠君,留待他年铭陋室。

【注释】

忆昔读君龙岩诗,烟云满纸神为驰。——怀念过去读过陈芷云先生写的龙岩诗,诗中的烟云弥漫着整个纸张,仿佛在为诗人驰骋的神思所驱使。

十载论交在文字,几回云树想丰仪。——我们交往了十年,都在文字里谈论过。你还记得我那几次想到你在云中树旁的丰采仪容吗?

门前喜赋高轩过,古道照人光入座。——门口有高高的车子来,古道上阳光照得人坐下时都感到耀眼。

赠我新诗邀我游,扫苔欲索山灵和。——你送给我的诗邀请我去游玩,我想找山神商量这件事。

龙岩襄毅旧游处,过客磨崖多奇句。——龙岩是襄毅公过去的游览地,那里有许多奇妙的句子。

上头况有崔灏题,任是太白敢轻污。——上面还有唐代大诗人崔颢题过的字,即使是李白这样的名诗人也不敢轻易玷污它。

闻君游集诗正编,樗散肯收老郑虔。——听说你正在编写《游仙窟》,连年事已久而未成的郑虔也会收留你的。

虚怀待下陈蕃榻,拊髀谁著祖生鞭。——我有胸怀等待像陈蕃一样的人坐在我的榻上,又有何人能像祖逖一样击掌自慰呢?

四顾神州烟尘起,闭户缨冠无一是。——环视四周,看到神州大地到处都是战火纷飞,我只好紧闭门户,戴起帽子不问世事,没有一件事是我做得对的。

与君试作方外游,结邻合在桃源里。——我们试着到世外桃源去游玩,找一个邻居吧!

桃源避秦亦寓言,世间岂有天外天。——桃源逃避秦朝也是一种寓言,难道世上真有天上人间之分吗?

但向白云深处去,山林小隐即神仙。——只有到白云深处去隐居,才能找到真正的神仙。

龙岩地僻红尘隔,终古惟见万山碧。——龙岩地处偏僻,远离红尘,始终只看到那连绵的青山绿水。

管弦觞咏集胜流,梓泽兰亭已陈迹。——管弦歌舞声中聚集着一群优秀的人物,而那些优美的园林景致也已消失殆尽。

翻得山歌却赠君,留待他年铭陋室。——我把一首赞美山间生活的歌送给你,希望在你百年之后还能把它刻在墙壁上。

【赏析】

这是一篇七言律诗。作者借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朋友陈芷云的深厚友情。

首二句回忆过去读过陈芷云先生的诗,诗中描绘出诗人笔下烟云弥漫、气势恢宏的景象。“神为驰”一句,既指诗人的诗笔飞扬,也暗喻友人陈芷云的才情非凡。接着以“十载论交”两句写与陈芷云十年交情,并回忆起他们曾共同讨论诗歌的情景。“几回云树”二句写陈芷云风采飘逸,令人难忘;而诗人则感慨时光易逝,岁月匆匆。“门前喜赋”二句写陈芷云来访时的情景:门外车马来往,古道上车影绰约,阳光照在座位上,犹如一幅美丽的图画。最后二句写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情景:陈芷云离去后,诗人想起要请教山神关于出游的事,便请山上的老仙人来商议如何出游。诗人把这次出游想象成一场与仙人共商天下大事的对话,充满了神秘色彩。

第四联写到陈芷云给诗人赠送新作,诗人欣然接受。诗人在诗中说:“我送你一首诗让你带它去游玩。”这既是对自己诗歌的一种肯定,也表明自己愿意与友人共同享受这份乐趣。

第五联写诗人在友人家做客的情景。诗人在友人家中饮酒赏月,欣赏美景,心情愉悦。“拊髀”二字生动形象地刻画了诗人内心的激动。诗人用祖逖击掌自慰的故事表示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志向。

第六联写诗人感叹国破家亡的现实。诗人看到国家战火纷飞,百姓生活艰难,只能闭门不出,内心充满痛苦和无奈。诗人在这里表达了自己的爱国情怀,同时也流露出自己不愿卷入政治斗争的无奈和悲哀。

第七联写诗人对友人陈芷云的思念之情。诗人想象自己在桃源隐居生活,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然而现实却并非如此美好,诗人只能寄希望于将来能够再次与陈芷云相见。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和对未来重逢的期盼。

第八联写诗人对友人陈芷云的评价和祝福。诗人赞扬友人陈芷云的才华和品格,认为他是一位真正的隐士高人。最后两句祝愿陈芷云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继续传承自己的学问和品德,成为一代宗师。

全诗通过对陈芷云先生的回忆、赞颂以及对友情的表达,展现了诗人对友人陈芷云深厚的情谊以及自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憧憬。同时,诗人通过描写山水风光、饮酒赏月等场景,传达出一种超然物外、闲适自在的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