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身九霄上,袍笏光且鲜。
一生免长饿,亲戚分唾残。
世间富贵人,得力文几篇。
儿其速长大,破楼思着鞭。
与作鼠衔姜,宁为麦争籼。

【解析】

“阿卯”指作者的乳名,“晬日”指婴儿满月的那天。

腾身九霄上,袍笏光且鲜。

一生免长饿,亲戚分唾残。

腾身,比喻飞黄腾达。袍笏,指朝服和笏(官员用来记事的狭长的竹片)。“光且鲜”,光采夺目。“长饿”即长久地挨饿。“分”通“忿”,“唾”同“愤”。

世间富贵人,得力文几篇。

世间:世间的人。得力文几篇:得到几篇文章来帮助自己。“文”同“闻”。

儿其速长大,破楼思着鞭。

其:代词,指我的儿子。“破楼”指破落户或无赖。“思”同“思”。着鞭:骑着马跑。

与作鼠衔姜,宁为麦争籼。

《后汉书·王符传》:“(王符)家贫,常蔬食,为资教子孙。冬月尝持胡菽自饭,妻不下箸,令符啮胡菽而咽之。”又:“符每读《四民月令》,至于《夏则》‘五月鸣条’,未尝不屏绝滋味,专心诵说。”这里用典指弃官归隐。《礼记·檀弓》:“子夏曰:‘虽疏食菜色,瓜祭必齐如也。’”《孟子·梁惠王》:“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赏析:

这是一首咏怀诗,借对儿子的寄望,表现了诗人对现实不满的情绪和对仕途得失的看法。全诗抒发了诗人在官场上的失意以及退隐山林、躬耕自足的生活理想。

首联写诗人的抱负和志向。《诗经·小雅·天保》:“天保定尔,亦孔之固。俾尔单厚,生甫及絮。万邦惟永,实四方厥初。肇允彼桃虫,拚飞戾天。上帝后王,方明时休。”此诗原意是歌颂上天恩赐的丰饶,以喻国运之兴隆。《尚书·洪范》:“帝谓禹: 别生民,慎厥居,笃新厥德,钦若先王成烈。”此诗原意是告诫帝王要谨慎对待百姓,使国家兴旺发达。《论语》:“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认为人生有三重境界:学习、立业、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庄子•大宗师》:“古之真人,……入莫知其所终;其去人亦不远也。”《列子•黄帝》:“真人乃与之坐而问之曰:‘夫随依因缘者,皆当何时而生耶?’对曰:‘有实实然者,生于有形。无形者,生无形。非生非死,是生而非生,非死而非死。与物化者,不可计年。而莫知其所终。’故圣人留一宿,不忍去也。”《庄子》中的真人是指修养到一定境界的人,已脱离世俗,进入一种超脱的精神自由状态。《列子》中所说的真人也是指精神上达到一种超脱的境界。诗人在官场中感到失意,于是想退隐林泉,躬耕自足以求心灵的解脱。

第二联写诗人对现实的不满以及对仕途得失的看法。《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逍遥游》中所说的“鹏”,是指鸟之大者。《庄子•逍遥游》又说:“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庄子》中的大鸟就是神鸟,也就是仙人。《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始皇梦金人以侍祠,见海神。言:‘君安与水乎? ’曰:‘与我游。’”“水击三千里,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史记》中的海神就是海中之神。《庄子》中的海神就是海上神仙。《庄子•逍遥游》:“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里的无己、无功、无名就是超脱名利,不为世俗所累。诗人在官场中感到失意,但同时又想退隐林泉,躬耕自足以求心灵的解脱。这种矛盾正是诗人内心真实感受的真实反映。

第三联写诗人对现实不满并对仕途得失的看法。《左传》:“楚庄王伐陆浑戎,遂至于雒。周郑行人掌宾礼,王使宰渠伯请战。周襄王使尹武公、单襄公受盟于王庭。”《左传》中说庄王伐陆浑戎,到了雒地。陆浑戎是一个蛮荒之地,所以称为陆浑戎。《国语•晋语》:“昔周宣王封友于北狄而为之训辞。”《左传》中说周襄王派尹武公、单襄公接受盟约。北狄,指北方的夷狄。《左传》中说周襄王派使者接受了盟约。北狄的部落在今河北、山西一带。《春秋》:“春王正月,公会刘子、晋侯、宋公、蔡侯、陈侯、郑伯、许男、曹男、卫世子、秦伯,同盟于平丘。”“秋九月戊申,及宋公遇于沙随之氏。”《春秋》:鲁国的公子昭公和宋国的公子光在沙随之会见。沙随之是鲁国的一个地名。

第四联写诗人对现实不满并对仕途得失的看法。《左传》:“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逃山而死。”《左传》中说晋侯奖赏随从流亡在外的臣属,介之推不接受赏赐,躲进山里死了。介之推是一个忠臣。诗人在官场中感到失意,但同时又想退隐林泉,躬耕自足以求心灵的解脱。

第五联写诗人对现实不满并对仕途得失的看法。《左传》:“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逃山而死。”“晋侯赏从亡者”指晋文公赏赐跟随他流亡在外的人。“介之推不言禄”指介之推拒绝晋文公的赏赐。介之推是一个忠臣,他为了报答君主的养育之恩,隐居避乱,不肯出仕,最后抱着树头死去。“晋侯赏从亡者”是晋文公对跟随他流亡在外的人的赏赐。《国语•晋语》:“晋文公赏从亡者。”《左传》中说晋文公奖赏跟随他流亡在外的人。晋文公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国君。《左传》说晋文公奖赏跟随他流亡在外的人。晋文公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国君。《左传》中说晋文公赏从亡者。晋文公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国君。《左传》中说晋文公赏随从他流亡在外的人。晋文公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国君。

第六句是诗人对现实不满并对仕途得失的看法。《庄子•大宗师》:“夫道未始有封,而言语不称,自以存在,譬若天地之无不覆载也。”《庄子》中说大道没有一定的界限,语言不能说明它的界限,它自然存在,就像天地一样无所不包。《庄子》中说大道没有一定的界限,语言不能说明它的界限。它自然存在,就像天地一样无所不包。《淮南子•主术训》:“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之所稽,谓之道。”《淮南子》中说大道是万物的生成原因,是万事之理的依据;万事之理的依据,叫做大道。

第七句是诗人对现实不满并对仕途得失的看法。《庄子•天下》:“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有在外者,有在高于天下者,有在深于天下者,辩士议术之士皆知有其实而无其名以为之善也。”《庄子》中说古代的道理和学说有存在于这里的,有存在于外面的,有存在于高于天下的,有存在于深于天下的,能言善辩的论辩之士都知道有实际的内容却没有实际的名字作为他们的善。《庄子》中说古代的道理和学说有存在于这里的,有存在于外面的,有存在于高于天下的,有存在于深于天下的。《吕氏春秋•审为篇》:“夫物之所以异者,以足相异也。以目相异也。以名相异也。以声相异也。以色相异也。以类相异也。是以名誉美恶各有是非也。故凡言者正名所以定誉也。事成则功立,事败则毁沮。”《吕氏春秋•审为篇》:“一切事物的不同之处在于用脚行走的不同之处。用眼睛看的不同之处是因为颜色不同,用名字称呼的不同之处是因为声音不同。用声音称呼的不同之处是因为口音不同,用色彩称呼的不同处是因为形状不同。颜色、形状、声音、名称都是区分事物的标准。《吕氏春秋•审为篇》中说一切事物之所以不同的原因,是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