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快十龄学章句,阿英十三能织素。
幽房雨黑灯不明,时闻孤儿相泣声。
应怜汝叔百无就,经旬不炊令汝瘦。
吁噫嘻,当年我兄诀别时,哀哀托我双孤儿。

【注释】

七歌:指《孤儿行》。客四明:客居四明山,即浙江绍兴。作:做。其六:《孤儿行》共四首,此为第六首。阿快:阿英之兄。十岁学章句:十岁时开始学习章句。章句:儒家经典中的句子和解释。阿英十三能织素:阿英十三岁就能织素色布。能织素:擅长织布。幽房:幽暗的屋子。雨黑:乌云密布。灯不明:灯光昏暗。时闻:不时可以听到。孤儿相泣声:孤儿哭泣的声音。汝叔:阿英的叔父。百无就:一事无成。经旬不炊:经过十多天都不做饭。令汝瘦:使你消瘦。噫嘻:感叹词,用于表示感慨。当年:当初。我兄诀别时:当年我哥哥与兄弟分别时。哀哀托:深深地托付给。双孤儿:双亲所抚养的孤儿。

【赏析】

此诗是一首叙事诗。诗人早年曾随父母迁往四明(今属浙江),寄寓在阿英家。阿英年幼,诗人对之十分关怀。阿英长成后,成为诗人的知己朋友,两人志同道合,情同手足。然而好景不长,不久阿英的父亲去世。阿英的母亲续嫁他人,阿快也因事被遣归故乡,阿英只好与诗人分离。这首诗就是写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感怀之作。

开头两句“阿快十龄学章句,阿英十三能织素”,写阿快、阿英小时候的情况。阿快年方十龄,就开始学习章句;阿英十三岁就已经能织素色布了。这里用“学”和“能”两个动词描写他们从小的勤奋好学和有才能,突出了他们的早熟和才华。

第三、四句“幽房雨黑灯不明,时闻孤儿相泣声。”写阿快、阿英的居处环境以及当时的处境。幽暗的屋子中,乌云遮天蔽日,天色昏暗,室内没有光亮,只能隐约看见人影。这时,不时传来孤儿的哭泣之声。这两句写环境的阴暗和孤苦,烘托出诗人对阿快、阿英处境的理解同情,也为下文写诗人自己的处境作了铺垫。

下面四句写阿快、阿英的遭遇。“应怜汝叔百无就,经旬不炊使汝瘦。”诗人想象,阿快、阿英的叔叔一直无所作为、一事无成,而阿快、阿英却要忍受饥饿之苦,连饭都吃不上,真是令人同情啊。这两句写诗人对阿快、阿英处境的理解同情,进一步加深对他们的感情。

最后三句“吁嗟乎,当年我兄诀别时,哀哀托我双孤儿!”诗人回顾往事,感慨万分。当年我哥哥离别时,深情地将我和弟弟托付给他们照顾。这两句写诗人对过去的回忆,抒发了诗人对于生死别离的痛苦心情及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这首诗以叙述的口吻,写出了自己与好友阿快、阿英分别时的情景。诗人对好友的思念之情溢于言表,同时也流露出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全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